第379章 海兰察颇有定力,无奈林淮生步步紧(1 / 2)

加入书签

第379章  海兰察颇有定力,无奈林淮生步步紧逼!

        5日后,

        吴军登陆总兵力超过了2万。

        蜂窝煤、大米、白面、活的牲畜、蔬菜、盐巴油脂、常用药材也运来了130船次。

        林淮生岿然不动,

        一个上午听完了20几个参谋的汇报,口授了10几道军令。

        电光火石之间,

        他明白陛下为何不亲征江北了,如此沉重的负担,健康人都受不了,何况患病未痊愈的陛下。

        想到这里,

        他又有些担忧,不知陛下的病情到底如何。

        江宁君臣奏对时,陛下卧床看似没有大碍,但是他总有些心神不宁。

        ……

        斥候匆匆进帐:

        “报,江北大营清军按兵不动,扬州城城门紧闭。”

        林淮生点点头,召来一参谋:

        “传令,第1军团5个营携带20门大炮,西出20里构筑前哨大营。若清军大举围攻,坚守待援。”

        “遵命。”

        1个时辰后,

        2500士兵开出大营,携带辎重车辆120辆。

        清军斥候只是远远窥视,并不出手。

        吴军登陆场在江都,距离仪征的江北大营实际距离只有50余里。

        林淮生此举,

        是试探,也是挑战。

        如果,海兰察继续稳如老狗的话,他会像下跳棋一样,以前哨基地为跳板,再向前拱5個营。

        ……

        江北大营,

        海兰察听说后,沉默了一会。

        对帐内的一群总兵副将说道:

        “吴贼当中有聪明人,看穿了本官的用意。”

        “僵持下去对我官兵是有利的。我们背靠苏皖,粮饷补给源源不断,吴军就不一样了,他们要越过长江补给。这其中就存在很多风险。”

        徐州镇总兵王世仁,低声说道:

        “台风~”

        “嗯。”

        海兰察在仪征驻扎超过1年,知道夏秋之际的台风威力颇大。

        一旦台风起,长江就是天堑。

        也许,10天左右吴军都得不到补给。

        “本官其实很希望吴贼分兵掠夺江北市镇,如果他们先去打扬州或者通州就更好了。”

        众将官若有所思,扬州城兵力空虚,城防兵力仅有2000,都统原来是故意的。

        海兰察想法是好的,可惜李郁和林淮生都不傻。“

        ……

        “都统,大营有6万兵丁,我们不惧吴贼。大不了面对面的厮杀一场。”

        “是啊。火器咱也有!”

        这半年,京城各衙门一共督造火绳枪1万余杆,其中3000杆拨去了湖北,6000杆拨到了江北大营。

        兵部督造的240门红衣大炮、300多门子母炮,也顺着运河运到了仪征。

        甚至,

        还允许徐州镇自设火绳枪造办处,工部派员督造。

        海兰察眼里冒着寒芒:

        “诸位弟兄,各自回营鼓舞士气,备战吧。”

        “嗻。”

        ……

        海兰察重点巡视了3支精锐。

        第1支是大清的“刀锋”——索伦马队,800人,一人双马。

        他们都是海兰察的亲戚、族人、同乡,年龄跨度很大,从15到50。

        很多人看着就和憨厚老农无两般,但拿起弓箭的一瞬间,精锐弓骑兵气质挡不住的外溢。

        “都统~”

        “要打仗了,有什么困难吗?”

        一名30余岁的索伦汉子,咧开满嘴大黄牙:

        “吃的好,住的也好,都统能不能给我们补点箭矢~”

        海兰察拿过他挂在马鞍上的撒袋(箭囊),

        挨个抽出箭矢数了一遍。

        快箭2、梅针箭6、响箭1、月牙鈚箭2。

        周围众人也纷纷拿出自己的撒袋。

        多的有19支,少的只有5支。

        而一个撒袋是可以装二三十支箭矢的。

        箭壶少一些,一般在12支。

        但索伦人不太喜欢笨重的箭壶,成本还高昂。他们一般会选用更轻更能装的挤压式撒袋。

        ……

        “军需官何在?为何不给索伦劲旅配齐箭矢。”

        海兰察怒目圆瞪,几乎要吃人。

        谁料眼前的矮个子军需官,却是一点不怵。

        他伸出戴了2个硕大玉扳指的手,拱手道:

        “回都统,下官也是谨遵朝廷制度。兵部有规定,索伦兵所需箭矢需自行购买。他们,没银子~”

        不知为何,

        在这一瞬间,海兰察很想把这个狗曰的撕两两半,生吞活剥了。

        大约是感受到了杀气的缘故吧,

        军需官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一下,赶紧折中道:

        “下官是这么想的,可以先赊着。青鹤翎每5支1两5,鹅翎每5支1两,普通快箭每10支1两。这个价格已经低于兵部的成本价了,属于下官权限之内的最大程度~”

        海兰察深吸一口气,点头认可了这个方案。

        望着眼巴巴的族人,

        他从袖管里摸出了1张100两的银票,算是凑个份子。

        ……

        欢天喜地的索伦人赶紧的凑到军需官面前,报名字赊箭矢。

        从30支到60支不等。

        箭矢挺贵,比现代人想象中要贵。

        否则就不会有著名的那句:

        Not  the  archers.Arrows  cost  money.  Use  up  the  lrish.  The  dead  cost  nothing.

        乾隆把索伦人视若珍宝,

        但是并不妨碍他同时把索伦人看成nothing。

        打赢后,

        索伦人会用军功赏银支付赊账。

        如果不幸战死,就从抚恤银里抵扣。

        如果抵扣后,还欠了兵部的账,就等他的儿子长大,继承老爹的债务,继续为大清皇帝效力。

        ……

        兵部不会忘记这笔债务,哪怕持续十几年。

        直到遗腹子成长为合格的索伦战兵,然后告诉他,你爹当年欠了大皇帝一笔债。

        现在,

        需要你狠狠的杀敌,尽快还清这笔债务,争取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个索伦人只需征战到60岁,还活着的话,一般就可以在兵部的册子里勾掉了。

        可以拿着这几十年南征北战积攒下来的银子回黑龙江老家,安心的养老过日子。

        当然,

        假如个人经济负担比较重的话,

        也可以向兵部申请,发挥余热,继续加入我大清军队,编入银发军团,和孙辈们一起征讨四方蛮夷。

        而且大清皇帝在军功赏银和抚恤赏银方面,一视同仁。

        哪怕是80岁的索伦兵,也不会打折。

        其实,

        横向比较起来,大皇帝对于汉人真的不算差。

        只是严格限制了汉人的教育权,但没有用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来捆绑汉人。

        看看同时期的蒙古人、索伦人,哪个不是债务缠身?永远还不清大皇帝的恩情。

        ……

        海兰察视察的第2支精锐是陕甘绿营。

        大清朝绿营总兵力60余万,其中陕甘绿营就有9万。

        同时,陕甘绿营还拥有不少于3万匹战马,占据了整个绿营战马数量的4成,是清王朝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

        延绥镇、陕安镇、河州镇、汉中镇、西宁镇、宁夏镇、凉州镇、肃州镇,陕甘8镇都来了。

        每镇出兵2000到3000不等。

        江北大营总计6万兵,陕甘绿营2万人,占据了三分之一。

        “参见都统。”

        “都做好准备了吗?”

        凉州镇总兵哈马木,粗野的说道:

        “都统您就擎好吧,我甘肃健儿打那帮江南怂蛋,手拿把攥。”

        <div  class="contentadv">        周围一顿哄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