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权力的怪圈(1 / 2)

加入书签

第163章  权力的怪圈

        李广利也是聪明,先是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说:“臣愧对陛下,此番伐大宛路程遥远,十分缺乏粮食。

        士兵们不怕打仗,只怕挨饿,一路上下雪,西域各国又不给粮食,水也不够喝,等到达大宛的时候,士兵只有3000多人,不能攻取宛国。

        希望暂且撤兵,多派兵后再去,臣一下次出征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这边,得到军报和奏章的汉武帝十分震惊,连夜叫召集了大司马刘瀚,太子刘据,还有其他一些大臣。

        “无能,无能,李广利怎么会如此无能,一个小小的大宛都打不下来?指挥无方,损兵折将,在西域使得我大汉颜面丢尽,他怎么不战死在沙场上?

        还有脸回来,还让朕继续派兵给他,他想干什么?”

        “啪嗒!”

        “啪嗒!”

        汉武帝连续摔了好几个杯子和碗,一边大骂一边摔。

        “陛下息怒!”

        周围的人伏跪一片,只有刘瀚端端正正伏跪坐着。

        刘瀚知道,这次多半会败,哪怕他没有问舒雨竹,也知道会败,太远了,粮食就是问题,而且他们都轻敌了。

        李广利第一次出征大宛,就以连大宛都城都没看见的惨败而告终了,但是“黑锅”不该全让李广利一个人来背,虽然李广利指挥不当,但是刘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他任用李广利就是个错误,仅仅是因为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想得很美,想再扶持一个卫青来制衡刘瀚,于是就让没有展示出什么军事才华的李广利挂帅出征,这太草率了。

        既然已经是皇帝了,就不要想得太美了,没有人可以万事称心的,哪怕他是帝王。

        其次,汉武帝轻信了姚定汉等汉人使者的话,对大宛过于轻视,根本没有做打硬仗的准备,派的不是精锐,都是犯罪的小年轻。

        论语有言:“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那是尧舜一样的君主,汉武帝刘彻以及其余的历代皇帝,是不会轻易承认自己错误的,帝王能有什么错?错的全是臣子。

        “息怒,朕如何息怒,传朕命令,这次出征的军人敢有入关者立即斩了他们,打不赢,就不要给朕回来了。”

        刘彻愤怒得立刻派遣使者告诉玉门关的守卫,不让李广利的军队进关,有进关的格杀勿论。李广利害怕了,只好退回敦煌,等待援军。

        “父皇,既然如此,不如暂停刀戈,前年关中大旱,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养大军了。”

        这个时候刘据开口了,直接撞在汉武帝的枪口上,汉武帝脸都黑了。

        一旁的桑弘羊也开口道:“是呀,陛下,如果再次远征,国库怕是支撑不住,大宛太远了。”

        “是呀,陛下,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事还要多多考虑。”

        几个跟着太子熟悉的人也连忙开口,有了第一次远征的失败,这一次朝堂上对于远征的反对更加激烈。

        汉武帝想骂人,他环顾一周,看向气定神闲的刘瀚,“大司马倒是很镇静。”

        “回陛下,胸中有万千惊雷,而面如平湖着,才可为上将军,为将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态。”

        “好一个为将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态,大司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你也认为不要打了?”

        “不,恰恰相反,我认为还要打,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如果我大汉在第一次远征失败后放弃远征,西域诸国将不再臣服大汉,到时候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将进一步减弱。”

        “好呀,好呀,看看,这才是朕的大司马,太子你看看,你跟太傅都学了什么,怎么一点有用的都没有,以为满嘴仁义道德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

        刘据看了看刘瀚,又看了看汉武帝,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刘瀚继续不紧不慢的开口,“可是,国库空虚也是事实,打是要打的,而且一定要灭了大宛,只是要从长计议,积蓄力量。

        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五年,十年,我大汉富有四方,咱们打匈奴就几代人的积蓄,还有陛下的励精图治,时间会站在我大汉这边的,无论是国力,还是土地,我大汉是大宛的百倍,我们一定会胜利。

        所以打大宛不可慢,也不可操之过急,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一下,大家都沉默了,汉武帝也沉默了片刻,他苦笑着说道:“伱呀,两头都不得罪,怎么说你都有道理,大宛是一定要打的,但大司马说了,要从长计议,那你们便从长计议一番吧。”

        “都退下吧,朕也静一静。”

        “诺!”

        大家都退出宫殿了,刘瀚刚刚上马车,太子刘据就追上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