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吻了没?如吻!(1 / 2)

加入书签

第7章  吻了没?如吻!

        第二天。

        京城西城的一处繁华街头,《十七岁的单车》剧组齐聚于此。

        王晓帅的电影剧组可不是什么草台班子,毕竟他是拿过外国电影节大奖的导演,在欧洲、美国都转过一圈的,名气不小!

        《十七岁的单车》剧组如果列个职员表,不算演员在内都得有三十多人!

        在这年头,这可是一个大剧组的规模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在剧组挂职的人,都会来现场跟着电影拍摄的。

        比如出资的宝岛吉光公司方面,以及法国资方,虽然他们都派了制片人,也出了监制,但是这些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人家挂名就真的只是挂个名。

        就像内地的前北影制片厂副厂长,现中影集团副总经理韩三爷,他也在《十七岁的单车》剧组挂了监制的名头,但是吴渊压根就没见到这位将要掌舵华夏电影行业未来15年的大人物。

        真正在片场忙活的,主要还是搞摄影、布景、场记、录音、灯光、道具的打工人们。

        再加上幕后的编剧、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剪辑、配乐.

        这些人才是剧组真正干活的人。

        “这部戏,规划的拍摄周期是15天,时间还是很充裕的。”

        “要不是你们两位主演都是新人,只需要七天就能拍完的。”

        坐在导演椅上,王小帅一边盯着布景和道具布置“飞达快递公司”的门店,一边和坐在他旁边好奇观察监视器的吴渊聊天。

        这年代的电影拍得非常快,毕竟都不需要做什么特效,也不需要全国各地的转场,一般的文艺片拍一周到半个月就能搞定。

        港岛那边有的导演三天就能拍一部电影出来呢!

        毕竟每多拍一天,多花的都是胶片钱!

        “哟,你还真有眼光。”见吴渊的眼神一直放在自己身前的监视器上,王晓帅有些得意的指着这台监视器介绍道:“没见过吧?”

        “这是最新的IVS系统,高级货,现在外国人拍片都用这玩意。”

        “这几年国内上点档次的剧组都用上这玩意了。”

        吴渊撇了撇嘴,没有接话。

        他哪里是觉得新奇啊,他这是看到这么古老的设备感到惊叹好吧!

        什么IVS系统啊,说穿了其实就是在胶片摄影机的光学取景器上接一个分光器,然后输出一路视频信号,再连接到导演监视器上。

        这样导演就可以实时看到镜头内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了。

        在没有这套设备之前,导演拍电影确实麻烦,那时候摄影是拍摄中唯一能看到画面的人,而且画面还没办法回放,只有摄影才能决定拍出来的素材能不能过。

        导演都得第二天看到洗出来的样片,才知道昨天到底拍出了啥效果。

        直到IVS系统,也就是俗称的“监视器”诞生了,导演才终于能实时看到拍摄画面了。

        不过这玩意都诞生20多年了,进步却不大。

        哪怕王晓帅用的是最新款,但是这画面效果也不怎么样,输出的视频信号分辨率只有480P。

        也就够看一个构图和大致的演员表演,再细节的光比、光效、色彩都看不出来,还是得等样片洗出来才能看出真正的画面效果。

        不过技术发展到现在,导演终于可以做到在片场随时回放了,监视器带录像功能,这倒是挺方便的。

        吴渊记得,要到09年的时候,才有输出三通道10bit的1920x1080数字信号的“HD-IVS”,这玩意才是真好使。

        等到了数字摄影的年代,导演在现场高清监视器上才终于看到了几乎完美还原的画面。

        而且数字摄影,每个镜头是一个单独文件,基本上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正着看、倒着看都行。

        有些要求高的导演,甚至能让剪辑师在拍摄现场就剪片,拍完半小时就能看到一场戏的粗剪效果。

        吴渊在梦中干到执行导演的时候,就经常在剧组现场盯剪片,常常是总导演一句话,他这个干执行的就要熬三个大夜!

        有钱的剧组甚至还能做到现场预调色,导演在监视器上能直接看到经过一级调色后的画面效果。

        也就是加了滤镜的!

        至此,导演们才终于不用天天拍完戏还要洗胶卷,看样片,开讨论会。

        有丰富数字摄影时代经验的吴渊,一朝回到了千禧年的电影剧组,确实让他感到别开生面。

        虽然《十七岁的单车》不是顺拍的,但是因为这部电影主要是围绕着两位主角的两条单独的线而讲述的故事。

        电影中小坚和小贵的线,平行却又会产生交叉,最终在一场“热血”的少年斗殴中走向高潮,也走向尾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