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2 / 2)

加入书签

        私人关系都如此,开店做生意的,更不愿给人在店里看书,而或借书了。

        想看书,只有买下一条路径。

        反正之前陈晋在文庙街走了个遍,各种调研结果,都是这么个经营方式。

        等到自己开店,就想要“创新”一下。

        租书业务没什么问题的,收取押金便好,陈晋也没想过借此发家致富,只是充当个噱头,吸引到人气。

        其实卖书卖耗材,也都是明面上的功夫,他志不在此。开店本身,也是为了一个名分。

        陈晋需要一个对外的合适名分,游捕容易招惹误会,而且不符合《立言篇》的主旨,因此还得回归到读书人上面来。

        他可以用落魄秀才的身份出道,只是起点太低,各种麻烦,总不能真得到街上开摊卖字去,没那个必要。

        所以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开店当老板,至于店里卖的,除开现成的,其他都由陈晋来完成,做到自产自销。

        在这方面,好几天前,他就想好了。

        另外,开这家店,也算是完成前世的一个夙愿,他可是经历过租书店时代的人。

        第一天开业,没有做成一单生意,反而听到不少闲话非议,指指点点的。

        有的说这里的地理位置风水不好,一年间已经倒闭过三回,换了好几个老板了。

        这频率不可谓不高。

        而店铺所在的方位,在文庙街上,确实显得偏了些。

        陈晋选择这里,考虑的是回家近,后侧有一条巷道,穿过去,便到了江边,再走一小段路,正是宅院了。

        这样的话,来回便捷。要知道书屋那边,是没有住的地方的。

        有的人惊诧于陈晋的年轻,感到好奇,想打探出他的出身来历,获悉是从岭南那边过来了,或多或少显露出鄙夷之色来。

        在中原区域,人们对于岭南的印象不外乎蛮夷边荒,要么是蛮夷,要么是发落流放的罪犯。

        这些印象早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陈晋也没想着去改变,闲言碎语,只当尘埃落身,轻轻一拍便拍掉了。

        当晚,买了好多好吃的,与小倩庆祝一番。

        嗯,还有憨憨。

        夜间,房内,灯下。

        陈晋开始挥毫写字,小倩负责磨墨,颇有红袖添香的意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是第一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是第二幅。

        他一口气写出了五幅字,绝对的高产,而且每一幅的字体皆有不同,显得有卖弄技巧的嫌疑。

        主要是这些词句内容早胸有成竹,写起来自然不费多少周折。

        陈晋想过了,光凭字体,很难杀出重围,故而还得需要内容的加持。

        内容当为王。

        写得好了,就能吸引到识货之人。

        “公子,你写得真好。”

        小倩的彩虹屁已经献上了。

        陈晋笑问:“伱读懂了?”

        小倩回答:“有些不懂,有些懂了,譬如这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陈晋哈哈一笑,女孩的目光果然是独特的。

        小倩又问:“这些字是要拿出去卖的吗?”

        “不错。”

        “可惜了。”

        陈晋说:“没甚可惜的,作品不卖出去,又如何体现出价值?”

        小倩鼓起小嘴,疑问道:“可我看书上,都是说读书人当清高,有风骨,视金钱如粪土,方为仁人高士。”

        陈晋哈哈大笑:“我又不是仁人高士。”

        小倩眨了眨眼睛:“嘻嘻,谈仁义也得吃喝拉撒,所以书上写得不对。”

        陈晋:“……”

        这小丫头的思维在这时代倒是新奇的。

        写好字,盖上章,也不进行裱褙。皆因裱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艺,一般人做不来。

        小倩问:“公子,你一幅字定价几许?”

        “你认为呢?”

        “一百两?”

        陈晋:“……”

        解释道:“我不是仁人高士,更不是名家文豪。”

        小倩道:“可我觉得一百两不多呀。”

        陈晋叹口气,问少女的意见,也就图个乐子,她对于物价的认识不是那回事。

        小倩就问:“那公子想卖多少?”

        “一两差不多了。”

        “一两?这么少?”

        “不少了,就这价,也未必有人要。”

        陈晋的自我认识很清醒。

        文化市场的行情,核心要素是名气,无名之辈想要获得认可,注定是千辛万苦,即使如此,最后也未必能冒出头来,结果依然是泯然众人。

        名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的“声名鹊起”,往往需要很好的契机,而或有人力捧。

        陈晋的情况,有谁会来捧他?

        业师苏孝文倒是个很好的人选,不过他已成魂灵状态。

        对此陈晋也没觉得什么,他的性子,更愿意靠自己。

        第二天,陈晋带着小倩去店里,开门营业。

        小倩小心翼翼地把公子写的五幅字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了又摆,觉得满意了才停手。

        陈晋则动手写了张放在门口的招牌,主要介绍店铺业务,特别突出关于租书的服务。

        话说回来,虽然能租书,然而可提供的书籍选择却乏善可陈。

        主流的正经文章,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基本都齐备了的,不可能再花钱租来看,游记散文之类,也就那么三五种,至于别的杂书更不用说,匮乏得很。难得的一两本,早被人翻烂了去。

        没有新书,没有新的有趣的内容,就吸引不来书客读者。

        难呀!

        左思右想之下,陈晋干脆自己操笔,做起文抄公的勾当。

        不过要写哪一本,却很有讲究,写《三国》,会被视作借古讽今;写《水浒》,那不是找死吗?写《红楼》,太深奥了,怕写不出那种韵味;《西游》倒是个好选择,可里面的情节同样有许多隐喻讽刺的部分,万一被内厂查到,就是祸事临门。

        没办法了,只能紧跟潮流,写某本艺术成分有好几层楼高,深挖人性的风月经典之作。

        此章心声,唯扑街共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