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神话(百家 上)(2 / 2)

加入书签

    微微停顿,易华伟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如今大秦一统天下,然前路依旧漫漫。本相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万世之功。故而,特邀诸位百家诸子,共同商讨国之大事。诸位皆为天下有识之士,各有所长,若能齐心协力,必能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贡献非凡之力。”

    春秋时期,天子设有“辟雍”,诸侯设有“泮宫”,这些都是官学,主要负责教育诸侯卿大夫的子弟,以免他们不识字,不懂诗和数。    

    然而,随着礼崩乐坏,周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官学逐渐荒废。在春秋末期,像孔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开始兴起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后世的诸子纷纷效仿。

    在战国初期的百年时间里,儒墨两家成为显学。诸侯的官学无人问津,而私学却如燎原之火越来越兴旺。甚至到了诸侯国君不得不征辟诸子入朝担任博士顾问的程度。例如魏文侯邀请子夏入魏,创建了河西学派。

    田氏齐国也不例外,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同时为了吸纳有识之士、巩固政权,齐桓公创立了稷下学宫,四处招揽人才。对于前来投奔的士人,给予大夫的待遇,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至今已有百余年了。

    稷下学宫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这里汇聚了九流十家的众多学者,他们相互交流、辩论,碰撞出无数思想的火花。

    儒家在这里传承和发展了孔子、孟子的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思考方式。

    法家则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为各国的改革和治理提供了实际的方案。

    阴阳家观察天象、研究地理,试图揭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农家关注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和政策建议。

    名家擅长辩论,通过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探讨名实关系等哲学问题。

    纵横家则凭借口才和谋略,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影响着国际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学派的共同努力,稷下学宫成为了一个学术的熔炉,各种思想在这里融合、创新。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这里诞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说,稷下学宫确实可以自称“百年大学”。它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中心,更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九流十家都在此汇聚,百家争鸣,所以它也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古人求学,必有传承,其源头大多出自周王室的官职设置。比如儒家所推崇的六艺,原本就是周朝官学针对贵族的教育内容。老子最初也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那时,天下的文化中心在洛阳。

    然而,王子朝之乱后,洛阳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就连藏书也陆续流散到各地。此后,私学兴起。随着孔子、少正卯等人开坛授徒,天下的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鲁国。

    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二门徒开始分裂,有的去了齐国,有的去了楚国,有的去了晋国。但新的文化中心很快出现,那就是魏文侯时期的河西学派。以子夏等人为核心,这个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国良才,法家思想也在那里萌发。魏国在战国早期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中心。

    之后便是稷下学宫。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各家学派在此汇聚,人才济济,百家争鸣。那时,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轴心,也是世界文明三大轴心之一。只可惜后来,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独断专行,导致稷下学宫衰落,稷下先生也逐渐散去,分别聚集到了秦国和楚国。

    易华伟微微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众人,笑了笑,开口道:“诸子都是天下中最有学识之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然,本相今日想问问诸子,天下人同祖同源,皆为华夏子孙。大秦历经艰难险阻,一统天下,追本溯源,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流淌着相同的血脉。然而,为何诸位大家还要以秦、楚、韩、燕、赵、魏、齐来划分我等华夏子孙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摒弃这些旧有的划分,以一个统一的身份,共同为华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吗?”

    “大人此言差矣!”

    孔鲋出列拱手行了一礼,脸色一肃:“请恕孔鲋不敢苟同大人所言。须知自商周行分封诸侯开始,王庭居中而诸侯拱卫之历史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我等虽同为黄帝子孙,系出同源,然祖制不可废。‘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望大人慎之!”

    “哦…”

    看着坐下没人反对也没人应和,易华伟微微眯起眼睛,缓缓开口道:“孔大家所言祖制,本相自然知晓。然时代在变迁,天下大势亦在不断变化。如今四海归一,天下一统,若仍拘泥于旧制,不思变革,又如何能让我大秦长治久安,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轩辕黄帝为我等共同之祖,我们当以天下为一家,摒弃旧有的国别之分,共同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努力。”

    孔鲋微微摇头,反驳道:“丞相此言差矣。祖制乃先王所定,历经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道理。若随意更改祖制,必将引起天下大乱。且分封诸侯,各守其土,乃是维护天下稳定之根本。如今大秦虽一统天下,但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若强行推行郡县制,必将引起民怨沸腾。”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孔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封诸侯虽有其历史渊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大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乃是大势所趋。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政令,提高行政效率。至于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本相以为,可以通过文化融合、教育普及等方式来逐步解决。”

    孔鲋皱起眉头,说道:“丞相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文化融合、教育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大秦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百姓畏惧,又如何能接受文化融合和教育普及呢?”

    易华伟微微点头,说道:“孔大家所言不无道理。大秦以法家治国,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本相以为,法家之法并非一味严刑峻法,而是要以法治国,以法为纲,同时也要注重德治,以道德感化百姓。只有法德兼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鲋沉思片刻,说道:“丞相之法德兼治,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儒家主张以仁治国,以礼治人,与法家之法德兼治有所不同。儒家认为,仁是人之根本,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只有通过推行仁政,实行礼制,才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儒家之仁政、礼制,本相也有所了解。但本相以为,仁政、礼制虽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仁政过于强调道德感化,而忽视了法律的约束;礼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且在如今的乱世之中,仅靠仁政、礼制难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孔鲋摇头说道:“丞相此言差矣。儒家之仁政、礼制并非只强调道德感化和形式,而是要通过道德感化和形式规范来引导百姓,让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且在乱世之中,更需要仁政、礼制来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易华伟微微点头,说道:“孔大家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本相以为,如今仅靠仁政、礼制或法家之法德兼治都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综合各家之长,取长补短。”

    孔鲋沉思片刻,开口道:“丞相之言,鲋深感佩服。但百家争鸣,各有其理,如何综合各家之长,却是一个难题。”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本相以为,综合各家之长,并非简单地将各家思想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法家之法可以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之仁可以用于感化百姓,墨家之兼爱可以用于促进社会和谐,道家之无为可以用于休养生息。只有将各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在坐的诸子静静地聆听着易华伟与孔鲋两人的辩论,神色各异,有的微微皱起眉头,陷入沉思;有的目光专注,紧紧盯着辩论的双方,仿佛在分析每一句话的深意;有的则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在这辩论中受到了启发。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