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开创内阁制度!(2 / 2)

加入书签

        以往赵姬每回早朝的时候,她对政事丝毫不感兴趣,听也听不懂,回回都是直犯困。

        便是尹烈之前所提议的综合俸禄模式,嬴政打算可以进行细节商榷了。

        尹烈其实并不是很擅长,因为太繁琐了。

        那么现在军武勋贵派系集体朝着此事发难。

        尹烈全部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部分关中文官梗着脖子没啥话说,

        在官场上混。

        只能说……

        治粟内史认为稻米的种植技术要更加的细致且复杂。

        右相王绾就没办法再继续堵尹烈的嘴。

        军侯老将们纷纷开始询问起了两季稻麦种植技术的进展问题。

        同时。

        不得不说。

        这个事儿确实属于尹烈的软肋所在。

        古代的粮食产量堪忧。

        如此一来。

        之前由于屠瑾萱在木系术法方面的出众天赋,其实两季稻麦种植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尹烈只能说其实还是现代科学要更加的精准和准确。

        甚至一些在当地世代为吏之人,地位都要明显高上非常多,乃至于在当地大户的支撑下,还能够跟县官迂回叫板。

        尤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你的能力没有形成不可或缺的降维打击,那么较为普通的能力,是不如家世背景、人脉协调、自身资源等等的。

        这可是大秦的夷三族!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比之未来的诛九族还要更加的狠。

        但也足够他交差了……

        太后赵姬则摆了摆手道:“右相所言在理,改革什么的本宫也不懂,但总归还是可以听听秦御丞怎么说嘛!如果说的有理,就可以先让长史记录在案。”

        紧接着。

        自古官与民……

        就连尹烈自己……他也会觉得根本毫无希望。

        当然也是有作用的。

        忽然。

        言归正传。

        李斯下面的那些外客勋贵,各个都是干实事的人,还是相当靠谱的。

        之前尹烈只是描述除了一个具体的框架。

        皇帝与太后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获得了些许的缓和。

        因此。

        如此一看的话。

        关中勋贵派系的那几个大族文官,立马就缩了回去。

        他重用李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既能办事!

        综上。

        这是无法避免之事。

        治粟内史存在着一种惯性思维。

        这是非常少的。

        也就是尹烈所承诺的……两季稻麦,一年两收,产量直接翻个两番!

        治粟内史明显是对尹烈率领阴阳家弄出的两季稻麦种植研究,并不怎么抱有希望。

        着实有些出乎了尉缭子的预料。

        嬴政则附和道:“母后所言极是。”

        这只能说是一个初步的突破,距离尹烈承诺的目标,还是存在不少的距离。

        别说尉缭子了。

        这涉及到了九州三十六郡的各个区域,还有当地官吏的情况等等。

        就这样。

        大朝议上的三项决议。

        当东凰取到试验稻穗,并呈于大殿之上时。

        很无奈。

        嬴政拍板,哪个地方的中原士卿阶层,最先配合朝廷颁发的迁徙国策,那么补偿款项就可以按照最先制定的较高份额,给予补偿。

        古代术法对上现代科学。

        就是大秦想要由武转文,想要由战转治,想要由霸转王,那些六必须出现划时代的生产力。

        没有这个基础……

        比如蒙恬、蒙毅。

        右相王绾率先道:“陛下,太后,万事不可操之过急,秦御丞近来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在上马,已经属于连续跨步了。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臣以为在官制改革方面,暂且不能心急。”

        可尹烈眼下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让稻米的亩产,超过了粟米亩产的一半。

        稻米只要有粟米相同的产量,其实已经实现翻番了。

        第二项决议,也获得了拍板。

        当然了。

        粮食就是军力、国力。

        又能平衡朝堂!

        因此。

        好家伙。

        原因很简单。

        这一刻。

        他是在琅琊公议中,经受了齐地五郡地方官的轮番质疑炮轰,最终依旧能够获得嬴政的认可。

        按理说。

        最先配合的人,不仅赔偿款项拿得多,更重要的是……其家族子嗣会获得当浊官的机会。

        眼下尹烈突然把成果直接摆了出来。

        可那些各种找借口,拖延甚至抗拒迁徙国策之人……

        无论如何。

        然而!

        如果尹烈能够在大秦的治下,使得粮食得产量翻出数倍!

        那么一切就立马不同了!

        就像所有的改革都是零……

        霎时间。

        这个世界似乎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

        嬴政的旁边,一直安安静静的太后赵姬……她现在觉得尹烈整个人仿佛都在发光……

        正当情况下。

        有好肯定也有坏。

        反正到最后……

        就这样。

        李斯也需要统筹下面的属官,一起协调着来。

        毕竟家族背景代表了起点,同时也代表了风险。

        综上。

        说句实话。

        “秦御丞……真不愧是当世惊才绝艳之辈,能得陛下简拔,实在是大秦之幸甚也!”

        到了李斯这个位置,他只要在大方向上统筹协调得当,便足够了。

        这就是现实。

        尹烈现在只能先拿出一株试验稻穗,相当于让始皇和满朝诸公,会对更加对未来的收益形成期望……

        粮食就是一切制度的基础……

        尉缭子不由得在心中轻叹一声,尹烈不仅才识通天,能干实事……政治觉悟竟也如此之高,着实让尉缭子表示叹为观止。

        倒不是太后赵姬的份量比始皇要重。

        关键时刻。

        关中勋贵派系和军武勋贵派系立即群体附议。

        有人却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

        粟米平均一株稻穗的产量不会超过二十粒米,平均亩产在两百斤左右。

        尹烈拱手开口道:“陛下,太后,我有官制改革之谏言,正好于今日的大朝议上,述说一番。”

        但具体的实验步骤,其实是绕不过去的。

        当然。

        “国师大人,谬赞了。”

        她也大概明白了,尹烈所一直在践行之事。

        话音未落。

        这也是尹烈能够保下屠瑾萱的重要原因。

        亦或者在怎样的天时和地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一年两收,这些也都是需要不断试验得出结果的,根本无法一蹴而就。

        气吞万里如虎。

        上位。

        但对于中原士卿家族却不一样。

        当尉缭子表态之后。

        注意。

        而是他也能够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实事!

        尉缭子也终于主动开口了一次,并且给予了尹烈非常正面的评价。

        首先。

        这就是妥妥的投胎投的好。

        一株粟米穗能有二三十粒米,就已经是老天爷赏饭吃,今年可以过个丰收年了。

        官员的份量,那肯定也是杠杠滴!

        王绾表示明确反对。

        都是必须要迁的。

        终于。

        尹烈一锤定音的道:“陛下,太后,我所提出的官制改革第一项便是……开设内阁制度!”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