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求(2 / 2)
辛弃疾写词喜欢用典,读起来大气磅礴。
李清照很少用典,都是用大白话。
<div class="contentadv"> 但就是这样的大白话,却自成一家。
正如这一首。
哪怕江宁不需要解释,众人一看,亦是纷纷称赞。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好吧,要说婉约,我实在是找不到有谁比李清照写的词还婉约的。”
“本姑娘看后也是无比喜欢呢,哈哈哈,历史当中总算有一位女子写出了我们的心思。”
“千古第一才女,越来越实质名归了。”
赞许声不断的出现。
江宁则继续念道:“再来欣赏这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好词。”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
与原本一样。
公频上一众网友在看到这一首声声慢之后,又是无比的称赞。
只是。
称赞之余,有一些人,却又感觉这首词,好像不仅仅是好这么简单。
“兄弟们,我感觉这首词。”
“这首词怎么了,你觉得不好?”
“好啊。”
“那你是啥意思?”
“我是想说,这首词,好像比我们所说的还要好。”
“你这是啥意思?”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我就是感觉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好。要不,你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嗯,你这一说,我也觉得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好。”
不少人似乎明白过来。
他们再继续读了几遍。
“咦,好像还真是。”
“真是什么?”
“越读越感觉这首词不简单。”
“哪里不简单?”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你还说。”
“我就是感觉,这首词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感觉……”
事实上。
这不只是少部分人。
当其他人多读了这一首词之后,也是越发觉得这一首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
“江宁老师,这首词感觉好吊。”
一众网友激动的与江宁互动说道。
“怎么这么说?”
江宁问道。
当然。
他自然知道这一首词很吊。
不但吊。
吊得不行啊。
只不过,他仍是这样问。
“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这首词很牛逼,不是一般的牛逼,简直太牛逼了。”
“呃……”
“江宁老师,您帮我们解释一下?”
“有啥好解释的,都是大白话,难道大白话也要解释?”
“不是,虽然是大白话,但却觉得非常牛逼。我感觉,这首词之后,没有人再敢写声声慢这一个词牌名了。”
众人又是将这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读了好几遍。
读到最后,有人都已经开始仿写起这一首词作了。
“这次第,怎一个牛逼了得。”
“江宁老师,别在这里装傻了,赶紧评价一下这首词,你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在这里偷笑。”
看着江宁表现出一幅啥也不知道的样子,不少了解江宁的粉丝对着江宁竖起了中指。
江宁无奈,这些家伙真是太了解自己了。
只好说道:“行行行,我就讲一下这首词。”
“怎么说呢,从语言艺术上来说,声声慢可以说是这一首词牌名的巅峰之作。比如,这里面大量使用的叠字,开头一共14个叠字,后尾又是四个叠字遥相互应,这在艺术手法上就非常出色。同时,这在此前古人写叠字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哪怕之前古人也有用叠字的,但也是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但李清照,直接一来就14个,再加上后面四个,一共20个叠字,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来无者。不但打破记录,而且意境十分的悠美,即有创意,又有极大的意境。”
“另外,我们知道,宋词并不单单只是词,词是与曲相合的。所以,词不仅要重在词意,还应该重在词的韵律。而这一首声声慢,可以说是宋词当中音律中的绝大成者。这里的音律,不仅仅是押韵,而是体现在声乐部分。比如我们现在多读几遍,大家会觉得这首词哪怕没有配上调,但却感觉像唱歌一样,甚至比之唱歌还好听。哪怕我们没有编曲,或者随便给他编曲,唱出之后,都是十分的优美动听。”
真要说《声声慢》写得有多好,一时之间,江宁也不知道怎么说。
在这里面,她不曾使用一个故典,不曾抹上一点粉渾,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她的怅惘情怀如实地描绘出来。并且写出来的,都是一些寻常言语,可就是这一些寻常言词,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达到了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所以后来有人说,宋词写得最好的是谁?
有人说是苏轼。
但有一些专家会说,苏轼写得宋词并不是最好。
写得最好的,是李清照。
为什么呢?
这不是说李清照写的词就比苏轼写得知名。
因为李清照写的才是真正的宋词。
而苏轼写的很多宋词,按规则上来说,是不符合宋词音律平仄的。
这就好像出一个作文题,写一篇800字的宋词。
苏轼写成了800字的宋诗。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首词,苏轼就写得不是很标准。
想了想,江宁又说道:“当然,上面只是从艺术方面来分析。但说实话,上面的分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此词一出,后人在评价李清照的时候,都会上用一句话。”
“哪句话?”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