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九九章 界画(1 / 2)
张天元眼中的界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主要用以描绘宫室、楼台、屋宇等,多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划线的中国画,又称“宫室”或“屋木”。
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到了隋代,有的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历代名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
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也有很高的成就,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
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
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中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界画的创作宗旨就是工整写实,造型准确。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可惜木质易损,沧海桑田,不少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琼楼玉宇我们今天已无缘亲见。
幸好建筑是中国界画的重要题材,人们可以借助于界画的画卷来略窥其富丽堂皇的宏伟风采。
公元6世纪——14世纪,界画是一座巍峨宏伟的艺术宫殿,但在过去600年里却几乎变成了废墟。
与其它类型的中国画不同,中国传统界画的表现对象主要是建筑,所以一般需要用界尺引笔以使所画之线横平竖直。
这也是界画之所以被称为“界画”的原因。
喜好为自己歌功颂德和粉饰天下太平的宋徽宗赵佶画过一幅《瑞鹤图》:
在京城汴梁的朗朗青天下,彩云缭绕的宣德门上方翱翔盘旋着20只姿态各异的白鹤,看起来空中仿佛真地回荡着悦耳动听的仙鹤齐鸣的声音。
在这幅画中不仅把白鹤画得栩栩如生,也运用界画技巧将庄严巍峨的宣德门描绘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使人看清殿脊上整齐排列的块块灰瓦、飞檐上只只瑞兽的造型和檐下木质斗拱的紧凑结构。
在一向重视写生的赵佶眼里,能够准确描摹艺术对象的界画是如此重要,以至在他执政期间,界画不但是宫廷画院的考试科目,而且界画家的地位甚至还高于其他画家并是可以成为画院内的最高职位———待诏的6种人之一。
这已是800多年前的事了。
今天,在中国美术界以外恐怕仍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界画,例如,即便是在1990年代初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也找不到有关界画的辞条。
这也难怪,因为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叔侄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
也就是说,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
张天元发现的这幅界画,当然不是宋徽宗所作。
但也相当不错了。
这幅《骊山避暑图》应该是清代画家袁江的代表作。
袁江,字文涛,号岫泉,江都人。
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宫廷画家,专攻山水楼阁界画。
这幅作品以唐明皇(玄宗)在骊山避暑游乐为题材,描绘出楼台殿阁,古树环绕,散缀于山石巨岭之间,山下湖水一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