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南洋汉人的现状(1 / 2)
“卑职等,见过大帅……”
码头上,在遮天蔽日的旌旗映衬下,徐忠,徐红,二狗等数十名将官,无比激动的跪倒在徐长青面前。
二狗和红叔已经完全变成了黑铁蛋儿,便是一直很白净的徐忠,此时也似乎刚从小煤窑里爬出来。
其他人也皆是如此,那种风水日晒的感觉,根本挥之不去。
但在这黝黑的肤色之后,他们的那种坚毅,挺拔,却不是之前可以比拟。
“好,好啊!忠叔,红叔,二狗,众位弟兄,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我海城,是我山东左协的英雄!”
徐长青亲自将众人依次扶起,周围顿时响起了浪潮般的欢呼。
以前,山东左协的水上力量就很强大,这也一直是无数山东左协人的骄傲,而此时,居然一下子又回来这么多船,山东左协以后的水上力量必然会更庞大,有这种庞大的力量保护着大家,大家又岂能不振奋?
徐长青与众人见完李,便是李岩和政事署众人。
老兄弟们自不用说了,李岩、李红云他们这些后来者,此时常年居于上位,不论气势还是手段,都已经颇具大佬风范,很快,一帮人便热切起来,也将周围的气氛搞的更加热切又放松。
范永斗看着这一个个如狼似虎的身影,心中不由长叹息一声。
这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还好。
还好他抓住了机会,否则,一旦站在了徐长青的对立面上,他真的不敢想象那种后果。
码头的欢迎仪式很大,估计要持续到傍晚,其中准备了诸多活动,赠送礼品之类,让百姓们更有参与感,从而更加深凝聚力。
但这些活动徐长青就不会参与了,与忠叔,红叔,二狗三人,同乘一辆马车,返回官厅。
本来,二狗他们出海时,徐长青预计至多一年就能回来,却是不曾想,这一去就是近两年,二狗他们有无数话要对徐长青说,徐长青也有众多的问题要问他们。
“大帅,南洋那边,真的遍地是宝。咱们这儿种庄稼,一年才收一次,那边,一年能有个三四次,而且,那些地太好了,不用怎么管庄稼都能疯长。尤其是各种水果,简直漫山遍野都是,那些土人,根本都不干活的,每天去山里摘点水果就能过活了。可惜不能带回来……”
二狗是徐长青的铁杆兄弟,稍稍寒暄,这里又没外人,二狗马上就敞开了,开始滔滔不绝的对徐长青叙述起他在南洋的见闻。
徐长青也是不断点头。
莫说南洋了,便是海南岛,庄稼的生长速度也是北方望尘莫及。
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区域内,并没有受到太多小冰河的影响,可惜,不论是白人还是土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根本就没有加以利用。
一路说到官厅,这边,李幼薇早就亲自张罗好了丰盛的酒菜。
吴三妹、初雪、唐钰她们,也都是代表徐长青,出来见过二狗众人。
尤其是得知了徐长青已经有了女儿,而且马上还有好几个孕妇要生产,众人不由更加振奋。
因为政事署的诸多大佬都在码头忙活,这顿午宴也算是徐长青的家宴,大家更为放松,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顾忌。
二狗喝了几杯酒,这两年积攒的郁气也开始止不住的喷发出来,有些暴虐的道:“哥,南洋那边,不论是白毛猴子还是土人,都他么该死!狗东西根本都不把咱们汉人当人看那!
我在南洋这几年,单是咱们汉人的村子举族被屠的事情,就有不下百回!
艹他娘的,那些王八蛋根本不是人那,连孕妇肚子里的孩子他们都不放过啊!要不是忠叔和红叔拦着,老子非把他们狗东西剁成肉酱,丢到海里喂了鱼!”
忠叔用力灌了一口酒,也有些压抑的道:“大帅,以前咱们老说南蛮南蛮,我还有些不信,可此去南洋,我才明白,蛮子就是蛮子,老祖宗这么叫,那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惜,郑家那么大的势力,却是一直不曾往南洋发展,让无数汉人百姓,就算是受了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带着血往肚子里咽。我们也是为了大局,能不跟那些杂种争,就不跟他们争……”
忠叔以前是很斯文的人,毕竟读过很多年书,可此时,他说话都是带上了不少脏字。
由此也可知,他是受到了多大的触动,才会变的这样。
红叔见气氛有些冷,忙笑着打圆场道:“咱们今天刚回来,说这些不欢喜的事儿作甚?来,大帅,卑职敬您一杯,咱们海城现在可是越来越好了,单看这城市里,比那什么马尼拉和雅加达都要好多了。”
徐长青笑着喝掉了杯中酒,道:“这也不是不欢喜吧,而是事实。既然是事实,咱们就要认!只有认了,知道了不足,咱们以后才能好好改进。不着急,咱们还有的是时间,忠叔,红叔,二狗,你们慢慢说,我也好更详细的了解下那边的情况。”
“好来,哥。我正想说这些事儿呢,要是不说,憋在心里,那他娘的真叫人不爽利……”
忠叔和红叔刚才其实已经发泄的差不多了,本想转移话题,可谁曾想,二狗这二愣子居然跟徐长青杠上了,也只能无奈一笑,先继续这事儿。
随着二狗三人的叙述,徐长青的脸色也是越来越凝重,南洋汉人的现状,着实是令人堪忧!
汉人去南洋讨生活,早已经由来久矣。
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徐长青一时也说不清,但唐宋时,双边的贸易量就已经很大了。
毫不夸张的说,汉民族,绝对是天下间最优秀的民族,甚至不用带之一!
但是,常年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汉民族也有着许多‘毛病’,或者说叫劣势。
最为显著的一点,汉民族对‘尚武’精神明显缺乏。
大家凡事都讲究‘息事宁人’,‘和气发财’,什么‘韬光养晦’,但凡是能过去的事情,差不多就过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