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三箭定因果(2 / 2)

加入书签

死等!

……

从万仞悬崖上一跃而下,这在其他人眼里是想不开了。

而林朔这么做,却有三个目的。

第一,这种下山方式,是最快的。

刚才对驳兽的那一下,他是为了借力飞纵,要是只靠追爷和驳兽独角撞击,力道虽然大,但力的做功时间太短,自己到不了魏行山这儿。

所以他当时砸上去的同时,又蹬了驳兽面门一脚,进一步加大了倒飞的力道。

这一脚雷霆万钧的同时,也快若闪电,旁人是看不清的,只有驳兽体会到了。

所以它昏过去了。

不过林朔心里明白,以驳兽头骨的硬度,自己这一套临时变招的杀伤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最多让它迷糊一会儿,很快就会醒。

所以,他除了要尽快下山之外,还不能让驳兽脱离自己视线太长时间。

从山上直接跳下来,这个角度是可以看到驳兽的。

这是第二个目的。

第三个目的,林朔既然知道了李一针和范平安在山下,就不能视而不见。

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买卖没法干。

所以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这两个祸患。

这么跳下去,能第一时间跟他们接触上。

范平安不愧是个**湖,知道自己被盯上了,第一时间跑进了森林。

目前悬崖下,还站着一个不知死活的李一针。

像崤山李家这样的小门小户,最大的问题,就是接触门里绝顶人物机会太少,眼光的局限性太大。

所以很容易,就被人忽悠瘸咯。

当年林乐山在崤山的那档子事儿,老爷子早就跟林朔倒过豆子,一五一十说得清清楚楚。

猎门的王家,早年间确实对林乐山有过恩惠,但那是小恩小惠,林乐山早就找个机会报答过了。

那次猎门王家跟崤山李家起冲突,王家请林乐山助拳,林乐山本不爱搭理,只不过正好接买卖路过那里,碰上也就碰上了。

林乐山是何等人物,作为猎门魁首,遇到这种门内的公案,自然不会偏听偏信。

结果详细了解下来,林乐山发现这事儿王家缺了大德了。

李家有块药王圃,世代传下来的,上面有近百种如今已经极为罕见的珍稀药材,能救人活命。

王家就看上这块田了,仗着人多势众,强买强卖不成,最后直接明抢。

王家动手的时候,李一针不在。

李家终归是小门小户,祖上传来的本事,只落在家主这一支,其他比普通人强不了太多。

结果李家村口那一次械斗,李家伤亡惨重,死了十六个人。

其中还有三个是女人,最年轻的那个,是李一针的老婆,肚子怀着三个月的孩子,一尸两命。

李一针回来之后,那就疯了,在王家杀了三进三出,手上人命一十八条,个个都是王家的高手。

王家家主被杀怕了,正好林乐山路过,王家家主就把这位猎门魁首当成了救命稻草。

林乐山了解情况之后,知道这其实是私怨,不是公案,而且眼下双方已经结成死仇,一两句话那是化解不开的。

而如果来个以杀止杀,那就不是林乐山这个身份做得出来的事情。

于是,林乐山就找了个托词,说是李一针的“错经络”,对林家绝技有所克制,自己没什么把握,然后就没管这事儿。

林乐山后来告诉林朔,自己之所以会这么说,除了不想搀和之外,还因为林家是一脉单传,而当时林朔太小,才八岁。

所以得放出话去,让大家知道,林家不是无敌的。这样不招人忌恨,林朔也就相对安全一些,能顺顺利利长大。

当时如果林乐山真要是插手,偏袒王家,那李一针这条命,就在林乐山手掌心里,翻过来压下去,那是说没就没。

“李家,治病救人是不错,祖上传下这饭碗,端好了不洒,那就算不易。至于打架杀人,那是别人家的饭,李家顶多算个票友。”

这是当年林乐山的原话。

只是这种实话,林乐山只会跟自己儿子说,对外人,那是另一套说辞了。

于是乎,李一针就名声鹊起,有了林家克星的名头。

这回聂家人要杀自己,把李一针能请过来,林朔心里就明白,这是个被自己老爷子忽悠瘸的。

当然,这儿被老爷子忽悠的,也不止李一针一个人。

范平安这个老拳师,也是类似的情况。

曹家分支当时要变成主脉,那是因为主脉已经绝嗣,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惯例,理所当然。

之所以门里有点儿阻力,是因为六大家以外的那些家猎门大族,眼红这六大家空出来的缺。

猎门魁首,那不仅仅是六大家的魁首,同时更是整个猎门的领袖,林乐山好歹要装个样子。

其实在林乐山心里,曹家分支当时推出来的当家人,是曹余生,那是自己结拜的兄弟,巴不得呢!

十五年前林乐山跟范平安的那场架,当时林朔十一岁,林家绝技已经入了门,就在旁边观摩,结果他看到一半就溜了。

因为实在是没眼看。

老爷子这水放的,家门口的钱塘江装不下。

这回林朔万万没想到,自家老爷子十几二十年前扯出来的淡,还真被人当成宝了。

李一针和范平安这老哥俩结伴而来,要取自己的性命。

那么老爷子当年种下的因,自己现在就来结这个果吧。

林朔人在半空中,顺手一抄,就把自己背后的追爷,给取了下来。

人在空中无处借力,想要搭弓射箭,那是天方夜谭。

可猎门魁首林家人,有这个能耐!

林朔纵览全局,肩膀一晃,追爷弓身之上,就搭上了胳膊粗的箭矢。

这回跟往常不一样,搭上来的不是一支箭。

而是三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