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仰望与俯视(1 / 2)

加入书签

这句然后呢,看似是苏庆广的疑惑,又何尝不是慧贤自己的解释呢,要知道,想要通过言语去替他人解开疑惑,那就必须先要替自己解开疑惑,只有得到了自己认可,方才有可能去得到别人的认同。

万事万物皆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苏庆广是用着疑惑的口吻向他发问的时候,作为李耳的左膀右臂之一的慧贤,竟然愣了一会儿。

而慧贤这么一愣,苏庆广更是极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微妙的变化。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苏侯爷,孩子迟早都要长大,就如同鸟巢之中的幼鸟,迟早都要飞出巢穴,面对天空,如果咱们因为赵璇的事儿而将俞江一直保护起来,那么对于这个孩子的未来,当真有益吗?在我看来,与其将俞江一直护在身旁,将孩子的潜能遏制在你我的手中,倒不如让孩子去直面这个世界,去从红尘之中学到生存之道,只有这样,俞江才能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男人,成长为一名富有担当的男人。”

慧贤说罢,随之深深呼出一口浊气。

“若真的按照你这般的去说,若是我将俞江给扣在身边,这孩子就成不了才了?这孩子就不是个男人了?”

听着慧贤的解释,苏庆广不仅反问一句。

“这倒不至于,在下的意思只是说,若咱们都希望俞江能有更大的作为,那么对俞江来讲,当真可以做到不是那般的专制,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去琢磨,去推敲,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孩子的心性和品德,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而不是将孩子束手束脚的绑在身边,去强行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维,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去认知世界的权利,都有去接触真相的权利,因为孩子,也是人啊。”

可以说,慧贤的话,当真说得很好。

“但是慧贤,你晓不晓得,孩子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孩子,那就是说,孩子在其年幼的阶段,是没有一个正常的判断能力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正确与否,是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的,这也就为何会说,想要让孩子学好很慢,而想要让孩子学坏很快是一个道理,对,你说得都没错,孩子是有趣认知世界的权利,去接触真相的权利,但是你要知道,俞江今年才是个十来岁出头的娃而已,这般大的年岁,他能有多么了不起的自我判断的能力呢,这一旦遇到了事情,孰好孰坏他能分得清楚吗?他分不清楚的啊,而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就有权利去替孩子们做出选择,最起码在孩子们尚且没有一个完善的判断思维之前,是要替孩子们做出选择的。”

同样地,苏庆广的话,亦没有错。

“可是侯爷,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因为自己过多的涉及到孩子们的判断,是否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呢,就好比是现在,现在两国交战,我们理应让俞江了解真相,从而让他从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况,而绝非是对他隐藏,对他守护,在我看来,现阶段的过度保护,不是在救俞江,而是在害了他呀。”

情急之余,慧贤不仅快速反驳。

“害?慧贤你怎么能用害这个字呢?身为长辈,又岂会害了自己的孩子?慧贤你怕不是忘记了,眼下两国交战于此,就依照你方才所说的,单就夏志杰一个人就已率五十余万的军队进入仓州,那么我龙寰若是想要在这场战事中不落下乘,就势必会以同等数量的将士奔赴于此,那就是说,一旦两国战事肆起,在这小小的仓州,就会瞬间涌入百万之多的士兵,慧贤啊慧贤,我知道你以前一直都在大音寺内潜心修行,并未真正的接触过战争,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你不了解,对此我也不会埋怨你,因为这是你的人生短板,我并不会拿你的短板来笑话你,不过有一说一,战争,不是你所想的那般美好,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是泯灭人性的。”

苏庆广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手中的那盏茶杯给放置一旁。

“慧贤,战争的初始,人们还会彼此克制自己,而当战争步入中后时期,两国的士兵势必会因种种的事宜而令自我丧失人性,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假若两国开战,灵叶师父为保护明都百姓而惨死于夏志杰之手,届时的你会如何?”

既然说到此处,苏庆广也不得不向慧贤抛出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我会...”

恐怕慧贤自己也没料到,苏庆广竟然会给自己抛出这样一个难以去抉择的问题。

一边是自己赖以为生的求生法则,另一边却是养活自己成长,教导自己认知的师父,至此慧贤当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去选了。

“怎么?不好回答?不好选?那么我给你个答案,你来选吧,如果灵叶师父当真为了守护明都而亡,作为晚辈,作为灵叶师父的弟子,届时你所需要面对的,无外乎就是两种局面,第一种局面,便是为师父报仇,亲手去血刃敌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敌人怎么残害自己的亲人,你就怎么回馈对方,以一百倍,一千倍的怒火去回馈...”

冷眼地观察着慧贤,苏庆广继续说道:

“这第二种局面,便是你继续秉信你所认知的求生之道,视以天下苍生皆为友善之辈,天下皆无仇恨可言,那么对于你死去的师父,就只能是回忆中的破碎片段,好了慧贤,现在你来告诉我,如果事件真是那样发展,届时的你会怎么选?”

既然言以至此,苏庆广也就将选择权是重新地交还到了慧贤的手中。

“我会...”

犹豫...

“我会...”

徘徊...

“我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