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博弈(1 / 2)

加入书签

对敌之策差不多就是这样,剩下的细节要等到开战之后再根据局势调整。

  秦王政接过蒙毅速写下来的计划书查看一遍,确定没有疏漏,点了点头。

  “扶苏。”

  扶苏乖巧答道。

  “散布流言的人手,你和王老将军[jiao]接一下。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他需要及时决策。”

  要是每回赵国的消息都要在咸阳这边转一手,很容易延误战机。

  倒不如[jiao]由王翦全权负责,什么时候流言需要推进到下一步,由他自己决定,这样效率更高。

  扶苏自然无有不应:

  “是,父亲。”

  情报人手[jiao]到主将王翦的手中,那么之后任何事情都会第一时间告知王翦。哪怕咸阳能得到消息,也会慢上一步了。

  王翦对于王上的信任十分感动,连忙抱拳领命。

  别看这种[cao]作好像是应该的,前线大将本来就该最早得知消息。实际上很多君王都做不到这一点,生怕大将在外仗着有兵有情报就拥兵自立了。

  更有些脑子不好使的君王,还会下令将领不许轻举妄动。每次都只能等坐镇都城的君主下达指令,毫无自己决策的机会。

  秦王政大概是另一个极端。

  战事商量好了,将领任命完了,他就甩手不管了。他自己只在关中调度粮[cao],确保前线士兵不会缺衣少食。

  至于每一场仗怎么打、为什么要这么打,任由将领做主。无论是输是嬴,班师回朝之后再细细讨论。

  将领们就很喜欢这种甩手掌柜的[cao]作,这在他们看来是君王的信任。

  不过有一说一,没有君王在后头胡乱指挥,大秦确实很难打败仗。

  扶苏却是做不到像他爹这么潇洒的。

  因为扶苏很乐于参与进战略的商讨中,恨不得亲自到前线去充当军师发光发热。只可惜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的身份都注定他不能乱跑。

  曾经有一回他差一点点就能御驾亲征去打匈奴了,韩信都答应带他了。

  结果!被王贲和蒙恬给联手撅回去了!可恶!

  扶苏依依不舍地目送将军们整装出发,心已经飞到了两军战场上。

  整个坑死李牧的计划都是他和王老将军一起商讨的,他不在多不好啊。中途出现变故,就只能靠老将军一人思考对策了。

  秦王政无奈地把儿子拎回去:

  “别看了,你给寡人老实待在咸阳修养身体。”

  扶苏开始了每[ri]一次的替自己伸冤:

  “我身体很好,没有那么虚弱。”

  秦王政充耳不闻:

  “就算身体好,你也休想去前线,那里太危险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前线刀剑无眼的,万一出了什么状况可怎么办?他总不能再半路改去培养长孙吧?

  扶苏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咸阳等消息。

  第一场战

  役爆发得比众人预计得都要快。

  秦国调集兵马的动静瞒不了人,赵国早已得到了消息。所以李牧赶在大军压境之前就已经抵达邯郸,从赵王迁手里拿到了大军的指挥权。

  来之前,李牧特意叮嘱了代地大部队不要擅动,小心防备匈奴。跟随他南下的只有机动[xing]强的骑兵,来得倒是不少。

  ——代地那边有赵长城,步兵留下守城倒是不怎么困难,这才能[chou]调出骑兵来。若是要出关主动袭击匈奴的话,骑兵就不能调走了。

  根据赵国那边传来的消息,李牧进宫面见赵王时不是很愉悦。

  当时赵王迁是和郭开一起接见的李牧。

  郭开皮笑[rou]不笑地敲打这位老将:

  “最近城中有一些不好的传闻,说是武安君有意勾结秦国。当然,我和王上是信任将军的,所以此战将军可要好好打。()”

  “()”

  老将军自认为已经很给郭开面子了,都没有直接叱骂[jian]臣误国。他这个人就是这种[xing]子,能为自己辩解两句已经是说软话了。

  但是吧,有些人他小心眼。你冷脸、你语气硬邦邦的,在他看来就是你看不起他。

  虽然李牧确实看不起这对君臣来着。

  想要维护好关系,那就不能只做“我以为”的事情,要方方面面照顾到。不然就是前功尽弃,不仅达不成目的,反而更惹人记恨。

  赵王迁对李牧甚是不满,倒是没有当场表现出来,等人出宫之后才发作。

  赵王很不高兴:

  “他刚刚那是什么表情?埋怨寡人误解了他?”

  郭开劝道:

  “武安君为人傲气,被误解了自然会心生不悦。他忠心耿耿,大王莫要因区区谣言就与将军离心。”

  不劝还好,越劝越来劲。

  赵王迁想起来李牧有亲戚在秦国当将军,两边的血缘关系还挺近的。似乎李牧的父亲和秦国的南郑公李崇是亲兄弟?

  赵王迁于是又问:

  “秦国这一次派了那李崇出征吗?”

  郭开答:

  “并未,但是派遣了李崇的孙子领兵。”

  战场上要和堂侄兵戎相向,这让赵王迁如何能不怀疑两人是否会私下往来?李氏在秦国混得可谓是风生水起,李牧若想改换门庭,简直轻而易举。

  郭开假模假式地说公道话:

  “当初李昙带着长子李崇入秦,幼子李玑却没有跟去,想来对我赵国绝无二心。李牧是李玑之子,自然和他的父亲一样忠心。”

  赵王迁撇撇嘴。

  李玑忠心那是李玑的事情,这人确实看着父兄混

  ()  得那么好也一点都不心动。但这不代表李牧也忠心,毕竟李昙祖上还一直都是赵国臣子呢,李昙不照样弃赵事秦了?()

  ?想看无字惊鸿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吗?请记住[]的域名[(()

  “王上不如再看看,若他真勾结了秦国,必然瞒不住,很快就会露馅的。”

  这番对话刻意没有避开旁人,是以赵国贵族很快就听闻了。

  众人哪里想到这是郭开在故意为自己营造好形象,只当他郭开虽然[jian]佞了一些,大事上还是拎得清的。

  大战在即,郭开能替武安君说好话,劝一劝王上,说明这人还有救。

  殊不知郭开这是在为李牧挖坑,配合秦国的下一步计谋。赵王迁本就疑心李牧对自己不满,接下来只会看什么都吹毛求疵。

  郭开原本都没指望能说服赵王迁相信李牧背叛赵国,所以他想了另一套更稳妥的说辞。

  大致就是——李牧对王上您不理朝政的行为不满已久,已经暗中勾结了其他公子想要扶持对方上位。

  按照正常逻辑,赵王应当不会怀疑李牧叛国。倒是李牧想换个赵王的可能[xing],更有说服力。

  尤其是他赵王迁本就是被先王废长立幼扶起来的,原本的太子赵嘉是嫡长子,颇有美名。

  结果没等郭开掏出这么完美的说辞,赵王迁自己先给李牧找到了叛国的借[kou],怀疑人家想去投奔亲戚。

  郭开:“……”

  这可怪不得我啊!我还什么都没说呢!

  郭开实在是搞不懂赵王迁的脑回路。

  两边的李氏族人都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国家征战,怎么人家秦王就没怀疑过陇西李氏叛国呢?

  人比人得死。

  大概这就是悼襄王废长立幼的报应吧。

  越跟赵王迁相处,郭开就越觉得赵国要完。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着急找下家,能在赵国一手遮天不比去秦国当个不一定有实权的高官舒坦?

  郭开唉声叹气地回府去了,反倒让暗中盯着他的人觉得他是真的在替李牧担忧。

  这也就是那群贵族不知道当初廉颇归国失败是郭开收买了使者干的,不然他们绝无可能这么天真。

  回府之后郭开只是冷笑。

  整个赵国上下全是蠢货,唯一有点能耐的公子嘉也十分天真。

  糊弄这些蠢货,随便做做戏就行了。他现在表现地越信任李牧,后续处决李牧的时候就越不容易穿帮。

  机会很快就送到手里了。

  李牧到底是知道了邯郸出现过对自己不利的流言,于是战事上越发尽心,避免被人抓到把柄。

  只是武将有武将的思维,他们理解不了傻缺君主的想法。

  李牧觉得自己只要牢牢把守住了重要的城镇关隘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将秦军打退,那便万事大吉。如果局势好一些,能顺便抢几座秦国城池,便再好不过了。

  所以为了大局计,发现秦国派遣小股部队去打某个没什么要紧的城池时,李牧稳住了没有妄动。

  ()  打仗很难一座城都不丢,而且那城池附近也没什么险地可以防守。左右这种丢城只是暂时的,等打退了秦军,轻轻松松就能收复回来。

  以往的七国互相攻伐都是这样的。

  一时半会儿的得失做不得数,要看战事彻底结束之后、谈判也完毕了,什么城由谁占领、又有哪些城割让给谁,那才是结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