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大秦崩溃的真正原因(1 / 2)

加入书签

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即便是他大父嬴政也不行。

他虽然想说些什么。

来提点赢仙。

但思来想去。

还是觉得把心里话说出来。

不太合适。

于是只道:

“少公子既然对蒙恬将军北征之事感兴趣。”

“那你我便聊聊。”

“北征之事好了。”

言罢。

萧何立身而起。

从大堂里取出一副牛皮地图。

摊开放在地板上。

指着咸阳一直往上划直到云中停下。

划到这。

萧何抬起头凝视赢仙。

意味深长道:

“少公子。”

“此线便是当年蒙恬将军北征所行之路。”

“您可曾看出些端倪?”

“呃...这如何能看得出?”

“萧先生不妨说的再明白些。”

赢仙看的一头雾水。

听得更是不知所云。

光凭这一条线。

能看出什么?

然而面对他的疑问。

萧何却是神秘一笑。

接着指向荥阳方向道:

“公子,此地乃是敖仓。”

“为当年皇帝灭六国之时的屯粮地。”

萧何一边说。

一边将手指向荥阳上方的黄河。

随后向右不断延伸。

渐渐地。

一整条黄河。

分散成了大大小小数个密集的水网。

迁延至各地。

甚至泗水。

都有其分支。

萧何指着黄河的各个支流笑道:

“公子若想真正看懂北征。”

“首先就必须明白。”

“这些河流所代表的意义。”

“昔日,王翦大将军带六十万大军。”

“与楚将项燕于此地对峙。”

“公子可知为何选在此地?”

萧何手指向了地图上的平舆方向。

闻听此言。

赢仙疑惑道:

“难道是因为平舆离淮水较近?”

“不错,正是如此。”

萧何点了点头肯定了赢仙的回答。

而后接着道:

“少公子。”

“两军交战。”

“粮草接济最为重要。”

“当年王翦将军之胜。”

“非为项燕急于求战。”

“而是楚国国力不济。”

“无法支撑大军与王翦将军对峙。”

“什么?!”

赢仙听闻面色微愣。

还有这种说法?

“楚国何以连四十万大军都无力支撑?”

“我大秦可是维持六十万啊!”

听到这话。

萧何苦笑道:

“少公子恐怕不明白。”

“四十万大军日耗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维持如此数量的大军。”

“与秦对峙已是耗尽了国力。”

“非是项燕鲁莽轻敌冒进。”

“若在这么耗下去。”

“恐怕四十万士卒都得饿死在平舆。”

“说到这。”

“想必公子已经明白。”

“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了。”

“那么。”

“就以这一点继续。”

“为什么王翦将军要选在平舆下寨?”

萧何说到这。

又看向了赢仙。

后者一脸茫然的摇头。

对于军略之事。

赢仙实在是没什么天赋。

地图在他眼前。

根本形成不了一个有效的概念。

而萧何这时。

却将手指向了地图上的淮水。

而后逐渐向上滑。

直到滑到荥阳方向。

“一条线!”

“先生莫非是想说!”

“王翦将军于平舆下寨。”

“是因为敖仓之粮可通过水道直接运到前线?”

“不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