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2 / 2)

加入书签

        很多著名的心理学者做过许多类似实验,来证明这个理论。

        比如经典的,把没上锁的自行车停在无人看守的巷子里,观察自行车被偷的概率。不同的是在同一巷,前几天是干净的,后几天会在墙壁上涂上乱七八糟的涂鸦,在巷口丢上垃圾。

        实验结果是,环境脏乱之后,自行车被偷的概率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远远大于人们所想象那般。

        经过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橘黄色调的环境会让人抑郁,杂乱的环境影响削弱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天花板更高的室内环境能让人思维更加发散等等。

        纽约市的做法曾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起来,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江州情况就是如此。

        大多数普通人肯定是希望秩序的,这样一来他们的生产生活才能不受影响,否则江州不会有之前的繁华。可现实是最底层秩序已经丧失,周围环境以及糟糕到完全超过人们心理的“引爆点”。

        地上脏到这种程度,人们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接着人们也会想,反正已经这么乱了,再乱一点也无所谓,反正情况已经这么坏了,多我一个坏人也无所谓。

        这些消极的环境要素,会不断放大人们心理的负面情绪。

        李长河要做的,就是消灭那些传达消极信息的环境要素。

        犯罪是失序的结果,如果在大环境有序的地方,那么就需要自上而下的整顿,因为只有少数人失序。这也是王珂、谢临江,乃至所有人的想法。

        所以他们希望李长河雷厉风行,从整肃吏治,惩治上层开始。

        可如今江州不同,江州是大多数人失序,所以他需要自下而上,让底层秩序再度回归,到时高层违法者自然会被孤立而无所遁形的展露出来,到时一网打尽,轻而易举!

        “王爷,厢军都统参林回报,昨日有增而二十军士,如今每天有一百五十厢军入城。”谢临江拿着笺纸向平南王汇报着,“另外最近女工活少了许多,按照王爷说的,每天早晚分开,各派一半人出去也应付得过来。”

        说到这,谢临江想到:“王爷,要不把女工散了一半吧,这样也能应付得过来,还省很多银子。”

        王爷却一边走一边摇头:“还不是时候,等一下带话给参林,让他加派五十人手,从明日起,我每天要两百厢军。”

        谢临江点头,然后道:“王爷要做什么?”

        平南王回答:“是时候好好整治那些随街乱丢垃圾,涂抹墙壁的人了,让厢军抓人,抓起来就在街头挂个牌子罚站半个时辰,大贼抓不住,抓几个这样的难不倒他们。”

        谢临江一愣,不可思议道:“王爷,我们不去惩治大奸大恶之贼,居然花大量人手来管这些小事?”

        王爷只是一笑:“那些亡命之徒你抓得到吗?”

        “这…这自然有些难,但总要试试,也好过把大量人手用于去管那些琐碎小事啊!”谢临江连忙道,他心中更加着急,王爷白费心思的打扫清理街道等事,就已耗费大量银子。

        女工吃住,厢军每日吃喝,都不是小钱,大笔的白花花银子每天流进去。

        谢临江虽然心里摇头不解,但还是有所期待的。

        因为厢军还有人手,王爷手中还有人手,还能投入人手到整肃治安的大事上去,或许…或许之前那些只是王爷的障眼法呢。

        可这一下,王爷准备把更多厢军投入到那些小打小闹的小事之上,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他当然着急!心急如焚。

        王爷只是一笑,回头道:“若是能抓到贼头祸首,本王也想抓,可问题在于人海茫茫,大奸大恶之辈又不是傻子,不会主动露头,我们去哪里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