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2 / 2)

加入书签

        他们昨晚趁着夜色下船,并且在河边露宿一晚,新军士兵可以自带铺盖卷,露宿十分简单,加之夏日夜晚,本就不冷。

        狄至之所以挑选这个地方,一来是这里有微微坡度,这保证后面的士兵也可以射击,对他们有利,二来河岸边有充足水分滋养,岸边茅草茂盛,对骑兵不利。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地方距离河岸不过两三百步的距离,而严申已经连夜让两艘补给舰后退,同时将八艘运兵船左舷火炮全装到右舷甲板,并在南岸抛锚,必要的话还可以随着战场改变位置。

        一百三十二门右舷火炮,将成为火力河中火力支援,这是他们的重要力量,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辽人不会防备,他们很可能并不知道这些船的可怕之处,只是当成普通船。

        这也是狄至要枪毙三百多战俘,不放一人的原因之一,不泄露消息,他们就能打辽军措手不及。

        到时候,舰队从侧面,他们从正面,两面夹击,交叉火力网就够辽军喝一壶。

        如果辽军知道,他们可能会试图远离岸边,从他们的右翼包抄,到时候他们就退到河边,背水列阵,并不是想玩什么背水一战,而是因为如此一来,火枪和背后一百多门炮,就可以形成高低火力网。

        两种预案,他事先跟所有都头以上的军官说过,不到到时具体执行哪一种,需要他临场指挥。

        这次的列阵,也不是传统三段阵,因为他们只有五千人,除去炮兵,后勤部队,两百骑兵,正面战场上其实只有四千不到一点的火枪手。

        而辽军至少有两万,而且大多数都是骑兵,这意味着,他们注定被包围!

        这种情况,狄至一开始就想到了,所以他们必须采取另外一种阵型,王爷称之为空心阵,是新军经过无数次操练,专门用于反骑兵的阵型。

        这种阵型要求每营士兵排成内外镶嵌的方形阵,中间空出来,最外围一圈的士兵上刺刀,负责抵御敌人落网之鱼的骑兵,内三圈士兵组成面向四面的三段遂发枪射击阵,中间空地垒起土堆,驻扎炮兵。

        这样的方阵每隔一百步列阵一营,八营士兵的方阵互相支援,这样即便因为机动不足,被骑兵包围,他也能从各个方向反击。

        敌人骑兵一旦靠近,就会面临至少三个方阵以上射击,如果他们敢冲进阵中空地,更是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

        这次因为地势平坦,新军一大早就起来,在列阵的地方堆起土堆,并将连夜从船上运下来的火炮放在中间高地上,每个方阵中间两门炮,主要的火力支援则是交给河面上的舰队。

        等天完全亮起来的时候,八营士兵已经列阵完毕,八个方形空心阵在河岸边列好,形成更大的方形阵,每个空心阵中间高地上还有两门火炮,总共有士兵三千七百百多人,接近四千人。

        后勤补给军队退到河上两艘补给船,炮兵八百多人,大多数都在十艘南岸的船上,而两百轻骑兵则跟着狄至,负责传令。

        一切准备妥当,狄至直接派人去辽军大营下战书…

        其实他明白,自己哪怕不下战书,两万多辽人见自己三四千人敢下船,而且还都是步卒,肯定会主动出击的,之所以下战书,是想让辽人更加自大些,更加疏忽些,任何能增大胜算的细节他都不会放过。

        狄至骑马站在八个方阵中间的小高地上,已经远远的看到远处辽军大营开始忙碌起来,隐隐约约的各式各样旌旗招展,人马奔走,他深吸口气,生死攸关的大战就要来了…

        天空还未尽亮,哨兵来回巡逻,李长河一大早就被魏雨白叫起来,把他拖到山头,指着远处卢沟对岸。

        晨光中卢沟河水波光粼粼,他很快就看到远处河对岸的狄至军队的动向,看着他们的动作,李长河一下就明白过来,狄至寻求和辽军决战的机会!

        狄至摆出的阵型是大名鼎鼎的空心方阵,这是李长河重点让新军训练过的阵型,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对抗大规模骑兵兵团。

        如果说哪一场战改变整个欧洲历史,那么很多人肯定都会下意识想到滑铁卢之战。

        这场大战一代天骄拿破仑的传奇陨落,也标志着称霸欧洲的法国没落,新的霸主英国崛起。

        关于这场战的胜负,有很多说法,法军高层不合,支援不及时等等,但这些都是宏观上的原因,很多甚至是事后诸葛亮,牵强附会,从客观事实来看,在真正的战场上,战术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