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2 / 2)

加入书签

        炮弹划破空气的尖锐的呼啸声也慢慢响彻两岸,他隐约能看到的大片黑影划过河面,瞬间到达对岸。

        看不见的死神,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辽国冲锋的骑兵侧翼,突然如遇上狂风的树林,齐刷刷被催折砍倒,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被推倒大片,哀鸿遍野。

        飞溅的砂石和血肉混合在一起,辽国人肯定是惊慌失措一脸茫然的,他们中注定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发生什么。

        实心弹打人之所以残酷在于炮弹直接打中人的概率其实很小,也不需要直接命中,真正高杀伤力的是炮弹弧形高速坠落,击中地面瞬间弹起,像打水漂一样,靠着巨大的动能弹跳,贴地低飞甚至滑行,从很低的高度攻击人体,大概率打中的是大群士兵的下半身,造成恐怖的重度伤残而不致死。

        所以一些严谨的电影中会有实心炮打人,士兵身边很近距离的地方炸得泥土飞溅,人却没事。

        这样的描述其实不假,这说明炮弹第一个落点在他身边,砸起大片泥土,他是不会有事的,可他后面的许多人就要遭殃了…

        从过去人类使用实心炮弹的杀伤效果来看,士兵更要担心的是自己的腿,自己的下半身,一旦打得准头差不多,必然会有大群后半生少腿的瘸子,比起开花弹直接把人炸死,微小的弹片杀死人,战场上重伤员的哀嚎和无助,人体支离破碎的而不立即死亡的惨状,也十分的摧毁敌人士气。

        而对于骑兵,很多炮弹是弹起后打中马匹腹部,或者直接打断马腿,高速冲锋中的骑兵,一旦前方的人摔倒,后面立即就是一连串的人仰马翻,慌乱中的互相踩踏,死伤比正面战场更为恐怖。

        其实史官们记载战斗虽然简要,但大多比较客观公正,特别是宋朝及其以前,战场记载不会像涉及政治那么被掣肘。

        查阅其中大多数关于战场的记载会发现正面交锋的死的士兵不多,更多的士兵死于溃败后的追杀,推搡踩踏,逃跑时跌落山涧,淹死在河中等等,造成的杀伤是正面战场伤亡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数百倍。

        北宋三次伐辽,几十万大军怎么送的,就是几十万头猪…几十万头猪要是急了完全完全冲,估计都把辽军踩死了,这是实话,也是对猪的尊重。

        伐辽大军怎么败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这种模式,前锋精锐被打败,然后后面的士兵以为输了,开始疯狂跑,然后被辽军追杀造成大量伤亡,自己人踩死的,沿途道路狭窄因为推挤摔死的,在河里淹死的占大多数。

        还有一次更加离奇,前锋战败,中军将士士气还稳定,其实十万大军不过损失了点零头,然后中军大帅大呼败了,让士兵烧了营帐辎重,各自逃命,还说是烧了也不能给辽人留下…

        北宋将士那个一脸懵逼啊。

        这是什么操作?可没办法,我们觉得还行,还能打,可主帅都说我们败了,那肯定是败了,快逃吧。

        于是各自逃命的宋军被辽军一路追杀,死伤无数,还有许多人逃跑时误入沼泽,陷死在里面,损失远比正面战场高不知多少倍。

        这就是人类的操作,人类从来不是机器人,求生本能永远是支配人行动的第一准则。

        所以打击士气,比直接杀人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旦打到求生的欲望超过天平另外一头的荣誉、胜利、恐惧等,那么士兵就不是士兵,连猪也不如了,猪着急了会咬人,人为了求生能无限妥协的。

        可反着,强烈的求生本能从生物学上说,也是人类能成为霸主物种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只要东面狄至能赢下来,这场仗他们就赢了。

        东岸的开打,意味着他们也可以开打了,李长河一直忍着怒火,就是在等这一刻,河对岸的辽军还躲在木板后,隔河挑衅。

        “火枪手,列阵!火炮射击准备!”李长河一声高喊,早就忍了一肚子火气的士兵一听顿时纷纷动起来。

        “第一排,射击!”

        “第二排,射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