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2 / 2)

加入书签

        李长河明白目的达到了。

        ……

        九月二十六,李长河结束人质赎买,随后带着剩下二百多人没人赎买的认知南下。

        这些人中,有九成以上是女人。

        年纪大的都被李长河放了回去,带着她们也是累赘,说不定没到开元就死在半道了。

        杀也不好,活到这个年纪不容易,要是再年轻点的男人李长河肯定直接吊死他们。

        至于剩下的女子,十有八九没人会来赎买了,他准备赏赐给战场上功劳大的将士,对这些女人也算个较好去处,至于会被如何对待,那就看她们命好不好了。

        不过有一些例外就是蒲察家没被赎走的十九名女性,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岁,最大的三十九岁。

        是蒲察伶的侄女、嫂子、弟妹、妹妹之类的亲戚。

        在蒲察伶再三求情,百依百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把李长河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前提下,同意不杀也不把她们送人,带回开元安置,在开元有亲人蒲察伶也不至于孤苦伶仃。

        到九月二十九,各路大军重新会师锦州。

        根据之前承诺,李长河将各州府库中搜刮来的财务统计,大部分分发犒赏给将士,此事狄至,魏雨白,严申,参林主理。

        李长河自己也捞了许多好处,府库财宝的一部分,还有金国贵族赎买人质的钱,都是一大笔横财。

        锦州城外,士兵以营级为单位领取所获得钱财,这是为防止有人冒名反复领取,而对于立功的则会加赏一些。

        李长河确实有大军十万,不过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从居庸关南下的部队除去,其实过山海关北上的只有六万多人,即便把后勤的辅兵,徭役算上,也只有八万左右。

        可别小看这六万大军,如今北方,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和这样的军事团体碰撞,这六万大军就如定海神针一般。何况此时曾经的北方霸主金国两大主力兵团已经被打散打残。

        关于兵力,许多小说戏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记载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三国演义》说官渡之战袁绍将兵七十万,曹操七万,很多人拿小说当历史,还真就信了,以为古代打仗动不动几十万人。

        若了解上千和上万人是什么概念,或者亲自组织过千人、万人级别队列的集合调度;比如军训教官或是军队军官之类,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现代的通信条件下,要集结上万人还做到指挥调度不乱是非常困难的事,何况古代。

        而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即便官渡之战这种战略决战,最强大的袁绍只有十万出头军队,而曹操起初更惨,调集起来的人马不足一万,边打边补充,最后巅峰时期也只有两三万左右。

        更加精确的记载比如蜀国投降时上交的户口、军队的编册。

        当时整个蜀国已经严重穷兵黩武,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军人,如果按照后世中国15亿人口按比例算,相当于中国要养1。7亿军队!而实际上中国只有200万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征兵比例,蜀国的军队也只有十万零两千。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可以很明确的说,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万军队已经是能令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变国家命运,打一次战略决战。

        而到明清,因为高度重农抑商,加之各种美洲农作物作物引进导致的人口大爆发,军队数量才逐渐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

        恰恰小说、演义、戏曲是明、清开始发扬光大,当时的创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欢把古代军队数目大量夸大,给后人造成一种古代打仗,人不上百万都不叫大战的错觉。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许多史料中军队数目的记载都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是十万出头,并非记载的数目,而是根据史料详细记载的成吉思汗募兵制度,和军队组织制度计算出来,甚至能具体到个位数,精确推算出当时她麾下军队的数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