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别扭(1 / 2)

加入书签

听到墨成章的话,秦昊的脸一下就垮了,也不说话,只可怜巴巴的看着郑清浅。

        他果然还是太年轻啊!当初就不该只顾着赌约,他怎么就没看得长远些呢?

        被他看得满头黑线,郑清浅只好开口了,“我先声明,隆升楼现在没有主厨,也就是你们做不出来大菜,这在酒楼的竞争上非常吃亏,这个我可帮不了你。”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已经找人去请大厨了!”一见郑清浅松口,秦昊的眼睛立刻就亮了。

        他又不是瞎子,这几次早就看清楚了,墨成章看着冷硬又不近人情,可最终却是会乖乖听郑清浅的话。

        “行吧,你先说说你打算怎么做吧?”郑清浅有些无奈的道。

        她其实也不想过多的干涉隆升楼的发展,毕竟不是自家的产业,做得好了还好,要是出了差错,她白白落了埋怨都是轻的。

        秦昊一听这话,立刻来了精神,开始滔滔不绝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途中,陈为财来找墨成章,他便出去交代了几句,回来时却听见秦昊正在问郑清浅的名字。

        “嫂子,你这样的巾帼女子,我只知道你姓郑,不知嫂子尊姓大名是?”

        郑清浅毕竟是现代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古代的某些约束,所以顺口就告诉了他,“我叫郑清浅。”

        “清浅……”秦昊低低的唤了一声,不过郑清浅并没听见。

        墨成章推门而入,脸上看不出情绪的对郑清浅道:“该回去了。”

        “嗯,正好我这边也谈完了。”郑清浅起身对他笑笑,又转头对秦昊道,“你的思路是对的,就按你刚刚说的做。”

        秦昊得了她的肯定,心头大定,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隆升楼,跟陈为财等人汇合,一行人开始往回走。

        墨成章今天赶了骡子车,郑清浅自然坐在车上。

        刚开始她还没觉得有什么,可出了镇子后,她却突然发现一件事。

        好像从出了隆升楼开始,墨成章就没再跟他说过话了?不对,他最后一次跟她说话好像就是去叫她回家的时候吧?

        仔细想了想,她也没做错什么啊,怎么感觉他有些不对劲呢?

        以往就算是赶路,他也会偶尔跟她说几句话的,可今天却没有。

        没等她细想,一行人拐到山路后,陈为财等人便忍不住了,兴奋的开始议论今天卖麻辣烫的事。

        “我的天爷哦,老陈我做豆腐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多人抢着要买东西的。”陈为财激动的道。

        “可不是嘛,原本我还担心会不好卖,咱回去还得自个儿吃,没想到居然全部卖掉了!”

        “看来明儿出摊的人,今晚有得忙活咯!”

        “哎哎,银子放好了没?咱们忙得都没时间数,等回去了可得好好数数。”

        “在这呢,”陈为财拍了拍腰间,“我可是头一次赚这么多钱,回去怎么也得数个十来遍……”

        一群人嘻嘻哈哈的往回赶,气氛倒是很和谐,不过他们都没注意,墨成章和郑清浅都没说话。

        墨成章的脸色淡淡的,专心赶车,而车里坐着的郑清浅却绞尽脑汁在想自己哪里惹了他,所以两人都没开口。

        等回了家里,众人又挤在李阿爷家数铜板,郑清浅就更找不到机会问他了。

        “哎哟,我的天!咋这么多铜板呢?还有银角子呢!”

        当陈为财将钱袋子里的钱倒到桌上后,满屋子的人都瞪大了眼。

        之前郑清浅他们拿到大笔银子时,都是兑换了银票直接交给李阿爷的,像今天这样直接将赚来的钱摆在大伙儿面前的,还是第一次。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华夏历史上,银子是从宋朝开始才在市面上开始使用,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换句话说,在明清之前,普通老百姓见着银子的机会并不多。

        所以一句“银角子”就让众人的目光火热了起来。

        银角子就是碎银子,面值比银锭小了许多,而且银角子的价值是没有标准化的。因为银角子是从银锭上剪下来的。

        在后世一本名著中就有提过,丫鬟用一把剪子剪银子的情景。

        而做生意的人一般都会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个是剪子,一个是戥子。剪子用来剪银子,戥子用来称量银子的重量。

        戥子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称,一般都是用来称量贵重物品或者药材的。

        陈为财之前是卖豆腐的,这两样都是他的随身物品,所以今儿个收到银角子他也不慌不忙。

        “赶紧的,数数这都有多少钱啊!”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李阿爷那边喊了几个脑子清楚,数数好的上去数钱,几个人将桌上的铜板分着数,没一会儿就数完了。

        “我这里三贯六百七十三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