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裁军(2 / 2)
尤其是大明打开丝绸之路,以及走私贩卖给蒙古贵族,运输成本会更少。
同样也能让山西振兴起来,达到制衡杭锻的目的。”
“嗯。”
朱元璋很满意王布犁的这个办法,三方鼎足,才是最优解,这样也不会让杭锻一家独大。
“这北方还能产丝绸,但是让咱十分的意外啊!”
潞绸是老朱的儿子被封到长治之后,搞出了制造局,才逐渐开始兴盛起来的。
经过百年的发展,据说让当地人都能穿得起潞绸了。
以前潞绸只是历史发展较为久远,但并没有兴盛,也没有人成规模的搞这个玩意。
待到明末的时候,长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桑林更是成片成片的。
“岳父,我也是在古籍上看到的,据说从隋朝就有了。”
王布犁像是堵上bug一样,给朱元璋解释了一遭。
朱元璋也只是点头,并没有深究的意思。
虽然他相信王布犁不如自己知道大明历史知道的多,但朱元璋心里隐隐有了不小的猜测,那就是王布犁知道的绝对比他表现出来的知道的多。
就算没有窥探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脉络,可是其中不少关键节点,这小子兴许就知道。
但朱元璋并没有轻易试探。
几年前那次雷击还是让他历历在目,为此断了进入仙境的机缘。
现在好不容易续上了,朱元璋也不愿意冒险了。
“布犁,你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会出现豪族吗?”
朱元璋站在村口一问,倒是让王布犁有些哑然:“岳父为何如此发问?”
“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盖因元氏阍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
朱元璋轻笑了一声:“咱是不允许地方上的豪族势力膨胀的,所以咱效仿汉高祖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做法来打击他们,这几年,咱往凤阳迁徙了十四万户江南百姓,其中大部分都是地主。
咱还准备再迁徙一批江南富户来南京。”
王布犁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让他们远离原来的原籍,使他们财势皆失去,不能危害朱明王朝。
而目前的中都和京师,是大明王朝控制力量最强的地方,也便与对豪族的控制,让他们不敢反抗。
“他们大抵是成不了豪族的。”
“哦?”
“现在的政策倾向于京师周遭,让他们占到了便宜,今后陛下的政策往南或者往北移动,自然就会惠及其余百姓,这批人顶多是活的轻松些。
我听闻被迁徙到凤阳的一些江南地主,留恋原来在家乡的豪华生活,常常扮演乞丐回家去探亲扫墓,沿途唱着他们自己编制的凤阳花鼓,发泄对陛下的不满情绪。”
“他们是怎么唱的?”
王布犁也不会那个调调,只能复述道:“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些话他倒是听说过,但是未曾想会是这种说法。
凤阳是他老家,如何能那般对待乡人?
他又不是程昱,喜欢用老乡的肉来做饭食,吃的才香的变态。
在乡党观念极重的年代里,这种人死了都不能埋在家乡。
方孝孺给老朱评价过:“太祖高皇帝以神武雄断治海内,疾兼并之俗,在位三十年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
老朱可没少搞富户。
“你是想要人人富足?”
“这个怕是很难的。”王布犁叹了口气道:“怕是要多少年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份上。”
“嗯。”
朱元璋也觉得王布犁的构想有些过于天真了,永安村顶多能辐射周遭几个村子,他连一县之地都无法覆盖。
二人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反倒是钻进马车去了下一站。
而此时的李景隆才陪同马皇后,在前头为天子开路。
顺江而下,要先去镇江、扬州二府瞧瞧。
倒也不是什么小船,就是王布犁在船厂看到的遮洋船。
站在船头前,朱元璋瞧着周遭的景象。
想当年陈友谅的大船都突击到他的面前了,张定边那个第一猛将,现在也不知道死没死呢。
朱元璋也懒得差人去寻他,大抵是隐姓埋名了。
他也知道,许多人都不愿意出仕大明,但无所谓,他总归是赢了这天下。
而且自认为治理的比其余人好上许多。
“布犁啊,其实咱是知道大明的军制有些不合适,但一直都没有想到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
朱元璋扶着船舵,感受着江里传来的水汽味道:“你可是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王布犁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同样站在一旁,思考了好一会:
“陛下,屯田制的弊端咱们都知道,屯军要向朝廷缴纳赋税,唤作屯田籽粒,据我所知这么多年都没有统一的征收额度,这是不可取的。
还有在大明建立之前,经济残破,人民流失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统一天下的战事当中,屯田不会让军粮困乏。
但是如今大明已经趋于一统,再要这么多的军士屯田极为不妥,没必要盲目依赖军屯,拼命扩充军队的,大规模实行军屯,就是弊多利少了。”
王布犁的话一丁点都不好听,但朱元璋只是扶着舵,并没有立即回答。
他对王布犁的判断是相信的,因为大明宝钞真的如同王布犁所言的一样,价值开始下降了。
幸亏现在大明境内找到一些银矿,可以直接拿过来铸造成银子用。
可是许多百姓交易又用不到太多的银子,着实是让朱元璋头疼,他派人去云南探矿倒是有些眉目了,待到结束对北方的战事,就要全力备战云南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刀枪入鞘,马放南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