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浑水(1 / 2)

加入书签

“杨老爷要见我族叔?”

        书童来找,伙计立即端着碗碟,亲自送上二楼。

        行过礼,笑着对杨瓒道:“小的族叔住在城郊,家中有一老母,并无妻儿。今日刚到家,恐要去官府交换路引。若杨老爷不急,小的明日早起出城,给族叔递信,让他来见老爷。”

        快脚刚回神京,不及返家便给杨瓒送来书信,已十分难得。听伙计所言,杨瓒心知不能强求,再急也要等上一日。

        好在殿试是在三日后,只要快脚不离京,总能问个明白。

        “如此就劳烦小哥儿了。”

        “不劳烦、不劳烦!”

        伙计连连摆手,哪敢接下这话。得了赏钱,更是笑得眯了眼。

        上房这几位老爷都是身价不菲,前途不可限量。手头又大方,他乐得做人情。

        若不是族叔住在城郊,距此有些远,出入要经城门卫盘查,着实有些麻烦,他今日就能送信。报出杨老爷的名号,掌柜定不会拦着。

        伙计笑着行礼,退出客房。

        四菜一汤,热气腾腾,引得书童馋涎欲滴,却引不起杨瓒半点兴趣。勉强用了小半碗饭,颇有些食不知味,干脆放下筷子。

        “我用不下了,你多吃些。”

        进京后,书童常与杨瓒同桌用饭。听杨瓒此言,半点不觉有异,捧起饭碗,大口扒入米饭,不一会,菜饭就下去一半。

        食不言寝不语。

        杨瓒看着书童用饭,焦躁倒也平复些许。

        三大碗饭下肚,菜汁都被拌着米饭下口,杨土才抹抹嘴,放下筷子。

        见杨瓒眼也不眨的看着他,不好意思的打了个饱嗝,带着稚气的圆脸通红。

        “四郎,我吃得多了……”

        “无碍,能吃是福。”

        杨瓒心情稍宽,笑道:“唤伙计来收拾吧。我今夜不读书,你拿上两角银子,去东市买些笔墨回来。”

        “笔墨?”

        书童诧异,四郎不是还有?

        “去吧。听说东市的糖人做得极好,糖葫芦也不错,剩下的银钱应是够了。”

        书童脸色更红,讷讷的应了两声,出房门去找伙计。

        四郎压根不喜食甜,必是听到自己念叨,记在了心里。

        书童狠狠拍了自己一下,离家时爹娘说什么来着?照顾好四郎,不要动不动就嘴馋!现在倒好,四郎忙着应试,还劳神想着自己!

        他一个伺候茶水笔墨的,得四郎这般,当如何回报?

        书童红着脸,眼圈竟也有些泛红。

        伙计看得奇怪,莫不是被杨老爷骂了?

        “休要胡说,我家四郎才不骂人!”

        书童气怒,伙计被喷得莫名其妙。挠挠脖子,想想怀里的赏钱,麻利的上楼收拾碗筷,不和这小子一般计较。

        当日,书童去往东市,不只带回笔墨糖人,还带回了一个让杨瓒心惊的消息。

        “四郎,我听人说,宣府的镇守太监犯罪,被押入大牢!”

        “你可听确实了?”

        “我还特意问过,没错。”书童放下笔墨,道,“直接是锦衣卫拿人,顺天府没贴告示,也不晓得是犯了什么罪。”

        这么说,他白日里见到的是宣府镇守太监蒋万?

        想起擦身而过的囚车和锦衣卫,杨瓒的眉头越皱越深。

        “那个姓蒋的最是贪财,他被押走,说不得今年涿鹿的税粮能少上些。”

        杨瓒年少中举,终究少了根基。

        依朝廷法度,免除举人税粮,田地亩数总有限度。

        杨氏族长老于世故,详知内中关窍,旁边又有闫家盯着,遇有旁人投靠都挡在前面,一力推回去。并亲自督促族人,每年都是实打实的交税,不少一粒麦子。

        若有族人少粮,都从族内接济,只为不落人口实,护住四郎名声。

        “或许。”

        杨瓒比书童想得更深。

        镇守太监犯罪,事情绝不会小。涉及边关,贪墨、滥发徭役、冒功、防备不利都有可能。

        涿鹿县划归保安州,均在宣府治下。

        想到这里,杨瓒的心底不由得开始发沉。

        见他兴致不高,书童不再多说,捧着糖人给杨瓒看。不料想,油纸打开,本来好好的一头长角山羊,竟爬满细碎裂痕,稍一用力,头竟是断了。

        城东,佥都御使府中,闫桓父子坐在书房,同样的脸色阴沉。

        涿鹿闫家报信的家人立在堂下,抖得如风中落叶,牙齿都在打颤。

        先时进府,仗着是本家的家仆,尚有几分底气。见到闫桓父子之后,被官威一压,就如被戳破的皮球,底气消失无踪,话也说得颠三倒四。

        闫桓听得不耐烦,闫璟耐着性子问了两次,总算问清他的来意。

        “镇守太监贪墨事发,本家可有牵涉?”

        “老爷,绝对没有!”

        家仆没念过书,但也知道,牵涉进朝廷大事是要掉脑袋的。

        “咱家老爷只是给县衙送了银子,替换了正役,余下的半点不知啊!”

        “不知?”闫璟冷笑,道,“送银子的时候,可打过我父的名头?”

        家人支吾起来,闫璟神情更冷,闫桓猛的一拍桌案,喝道:“你们好大的胆!”

        “老爷,我家老爷……”

        “你家老爷?”

        闫桓气怒,先时还为闫大郎不中惋惜,现在只觉自己是撞了南墙,愚不可及。

        朝廷下派徭役,乡民豪绅送银钱打点,换派正役,自英宗之后已成常例。只要不出大事,巡按御史轻易不会上奏。

        打着他的名头行事,换做平日不算什么,但在现下,却着实是在身后给了他一刀!

        镇守太监蒋万被锦衣卫押解入京,宣府上下累死民夫、贪墨官银的事自然瞒不住。

        天子迟迟没有动手,绝不可能是心慈手软。想当初,铲除万妃一党时,法场的血足流了三天三夜。

        今上不是不杀人,而是没到时候!

        闫桓越想越气,若是本家族人当前,恨不能各个扒皮抽筋。

        “你来之时,宣府城卫已换成狭西边军?”

        “这……小的行得匆忙,并不知详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