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顿悟的杨侍读(1 / 2)

加入书签

每逢杨瓒入值弘文馆,天子必要留膳。从天子升殿早朝,复弘文馆讲习至今,已成常例。

        申时末,天色渐沉,雨势未见减小,反而势如倾盆,滴如车轴。

        冰粒越来越多,伴着雨水砸在人身上,必会留下指甲盖大小的红印青痕。

        往各宫送膳的中官没防备,撑起的雨布被冰粒砸破,行在前方的几人都是哎呦一声,差点跌了手中的食盒。

        “都小心些!误了膳食,你我都要吃挂落!”

        一名穿着葵花衫,捂着额头的中官扯住雨布,对跟在身后的束铃道:“这雨不小,一式片刻停不了。快点走,还能少受些罪。”

        束铃齐齐点头,两人一排,合力提着食盒,另一只手拉住雨布,半闭着眼,脚步加快,全由说话的中官引路。

        酉时正,朱厚照离开思善门偏殿,移驾乾清宫暖阁。

        杨瓒被留膳,自当跟随。

        起驾之时,朱厚照本想为杨瓒准备肩舆,被后者坚辞拒绝。

        “陛下隆恩,臣铭感肺腑。然律法有规,臣实难从命。”

        见朱厚照有意坚持,杨瓒干脆官袍一撩,直接跪在雨地上。

        “陛下,万万不可!”

        “杨侍读快起来!朕不令备舆便是。”

        朱厚照无法,只得令中官撑起雨布,紧跟在杨瓒身侧,为他挡雨。

        谢过圣恩,杨瓒站起身,嘴唇隐隐发抖,手脚冰凉。自膝盖向下,恍如失去知觉。被一名中官扶住,方才站稳。

        不是他矫情,自己找罪受。实是法有明令,文臣武将,哪怕是一品大员,都没有在宫里乘轿的资格。

        本就脑门刻字,成了一块明晃晃的靶子,还不知谨慎,是想被扎穿不成?

        “杨侍读小心!”

        谷大用和张永亲自为杨瓒撑起雨布,期间,更用背部挡住袭来的冰粒。即便是出于皇命,也让杨瓒有几分感动。

        “多谢两位公公。”

        “咱家应当的,当不起杨侍读一声谢。”

        乌云聚拢,缝隙间不透半点光亮。

        雨大风急,三人顾不得说话,不约而同加快脚步。

        忽然,向在肩舆旁的中官脚下一滑,跌倒在地。正要起身,忽感地面震动,扛着肩舆的中官同时脚下不稳,一人忽然叫道:“地动!”

        声音出口,众人皆是悚然变色。

        一名中官当即掀起油绢和轿衣,道:“陛下,此番恐是地动。未知强弱,也不知有多久。为保万全,请陛下暂且离舆。”

        正统到弘治年间,京师屡有地动。

        凡是年纪大些的中官宫人,都曾亲身经历过,自然晓得该如何应对。但自己躲灾和护卫天子避险,完全是两码事。

        故此,张永谷大用之外,都有些不知所措,神情间难掩惶然。

        寻到宫道最空旷处,数名中官取下肩舆上的油绢,以人为杆,撑起四方状的筒帐,请朱厚照移至油绢下。另有数人肩挨着肩,再撑起一层油布,挡住四面卷来的冰雹和雨水。

        “杨先生快来!”

        衣袍被雨水打湿,朱厚照冷得牙齿打颤,仍不忘杨瓒。

        暴雨倾盆,地面晃动。

        油绢之下,硬生生被中官隔出另一片天地。

        杨瓒拧干衣袍,一边擦着脸上的雨水,一边暗道:不怪天子多信任宦官。比起朝堂上的文武,的确是陪在天子身边的这些人更显忠心。

        “韦伴伴。”

        “奴婢在。”

        “你观如何?”

        “回陛下,奴婢瞧着,确是地龙返身,不像在皇城之内,更像是京城外动了。”

        “果真?”

        “陛下,奴婢只是猜测。”韦敏小心回道,“要是伺候先帝的宁大伴,八成能有个准话。”

        朱厚照点点头,尽量站稳些,没有再问。

        杨瓒擦干雨水,再次刷新对中官的认识。

        震动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众人所在之地,再感觉不到半点震感。

        张永等仍十分小心,不敢抬起肩舆,只能委屈朱厚照步行,从思善门走回乾清宫。

        刚过乾清门,朱厚照忽然打了个喷嚏。

        张永几个脸色大变。

        “陛下!”

        “朕无事。”朱厚照揉揉鼻子,“就是鼻子有些痒……阿嚏!”

        话没说完,又是一连串的喷嚏。

        在场中官都吓坏了,不敢再让朱厚照走路,干脆两人抱腿,两人撑背,余下在周围护着,抬起朱厚照就跑。

        不只杨瓒,同行的禁军也有片刻傻眼。

        这是什么情况?

        不待想明,又见谷大用冒雨飞奔而过,袍角塞到腰间,冠帽歪在一侧,完全不顾形象。

        “谷公公?”

        “咱家去请御医!”

        声音入耳,早不见谷大用的背影。

        静默两秒,杨瓒咋舌。

        这速度,这爆发力,放到后世,绝对百米飞人。

        回到乾清宫,朱厚照立即被中官伺候着换衣脱靴。

        “杨先生也……阿嚏!换上干……阿嚏!”

        朱厚照坐在榻上,喷嚏一个接着一个,脸有些发红,精神尚好。

        见状,杨瓒禁不住有些担心。

        看样子,是真着凉了。

        很快,外殿传来人声,不是御医,而是仁寿宫和清宁宫遣来女官,询问天子可安。

        “天子……”

        丘聚和高凤翔守在殿门前,湿透的圆领衫都没换,发梢和袖口都在滴水。

        “陛下移驾时,恰好地动。”丘聚道,“太皇太后的话,韦敏已告诉咱家。请两位回去禀报,乾清宫这边刚遣人请御医,陛下此时不便移驾。”

        “什么?”

        两名女官吃了一惊。隔着殿门,听到内殿传出的喷嚏声,脸色都有些发白。

        “御医可来了?”

        “就这一两刻。”丘聚估算一下时间,看到有中官从内殿走出,手里捧着湿透的龙袍,道,“两位随咱家来。”

        殿中,朱厚照围着被子,坐在榻上喝着姜汤,仍是喷嚏不断,脸色越来越红。

        杨瓒坐在下首,正讲北疆趣事,间或劝他多喝两口。

        见殿中坐着个青袍文官,女官虽有几分奇怪,却牢记宫规,没有多看一眼。

        “奴婢拜见陛下!”

        “起来……阿嚏!”

        话没说完,朱厚照又开始打喷嚏。

        这时,外殿又传来一阵脚步声。

        未闻中官通报,殿门忽然被大力推开。

        “照儿!”

        穿着深青褙子,绿缘罗裙的张太后快步走进殿中。

        不看他人,张太后径直冲到榻边,见到朱厚照的样子,顿时大怒,喝斥道:“你们是怎么伺候的?!”

        中官和宫人俱不敢应声,齐齐跪倒在地。

        张太后犹不解恨,指着张永,怒道:“哀家还以为你是个好的!先帝隆恩,许你伺候照儿,你就是这么伺候的?竟让天子淋雨受凉,安的是什么心?!”

        见张太后是真怒,张永不禁额头冒汗,磕头道:“娘娘,奴婢该死!”

        “此等惫懒奸猾的奴婢,留之何用!给哀家拖下去!”

        朱厚照皱眉,开口道:“母后,事发仓促,张伴伴何罪?朕不过淋了些雨,不是什么大事。当年太宗皇帝纵马草原,冒雨雪夜袭北元王帐,朕身为太宗皇帝血脉,岂会这般羸弱。”

        无奈,张太后压根不听,仍叫着将张永拖下去。

        “母后!”

        亲娘在气头上,又是为了自己,朱厚照见说不通,只得令人先将张永带下去,安抚下张太后再说。

        怎料,饶是顺了意,张太后仍不解气,在殿内扫视一周,目光倏地定在杨瓒身上。

        后者顿感不妙。

        太后进殿时,杨瓒便预感不好。奈何宫人堵在门口,偷溜根本是奢望。何况,天子太后之前,一声不出抬脚就走,严重点说,可是大不敬。

        “你……”张太后蹙眉,因没见过杨瓒,并不晓得他是哪一个。

        “臣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太后。”

        “是你?!”

        听到杨瓒的名字,猛然想起弘治帝大行前的种种,回忆起早前侯府递送的消息,张太后不禁产生联想,怒火更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