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果真英雄(2 / 2)

加入书签

        握紧弯刀,万户大吼一声,直向前方一名武将扑去。

        这个长得最不像人,必须砍死!

        顾卿策马迎上,雪亮刀锋擦过,发出刺耳声响。

        顾鼎为兄弟掠阵,不由对万户生出一丝敬佩。

        四个人里,这位煞气最重。不假思索,找最凶的拼刀,是条汉子。

        纵是敌人,也可称一声英雄!

        城下,喊杀声震天。

        城头上,杨瓒放下千里镜,颇有些苦恼。

        他是下去,还是不下去?

        谢兄和顾兄持刀上阵,对阵鞑靼,同为监军,还是需要走一趟的……吧?

        第一在三十四章重逢

        鞑靼骑兵凶悍,确非虚言。

        被数倍于己的明军包围,领军的万户被顾卿斩落马下,硬是凭着弯刀战马,砍杀出一条血路。

        如在同等数量下,骑兵对阵步卒,草原上的凶狼,对战疏于操练的京卫,堪谓以镒称铢,优势明显,高下立现。

        在最初的慌乱之后,鞑靼骑兵分成数股,在千夫长和百夫长的带领下,据高临下,先以弓箭扫除旁近,清出空间,再以数骑为尖峰,弯刀左右劈砍,寻到阵前薄弱处,立即合兵,不惜代价向前冲杀。

        明军知晓自身短板,试图凭借优势兵力,分割骑兵,逐个击破,以数量碾压。

        对战中,接连有鞑靼骑兵被长枪扫落,死于乱军。

        战马哀鸣,不肯逃走。除侥幸逃过,多数和主人一样,倒在漫天风雪之中、鏖战两个时辰,鞑靼战死百人,明军死伤更多。

        有落马鞑靼骑兵未死,拼着重伤,同明军步卒扭打厮杀。

        雪花纷纷扬扬,喊杀声渐不可闻。

        空气中,铁锈味越来越浓。便是北来的寒风,也吹之不散。

        鲜血洒落大地,仿佛点点墨痕,绽放皑皑白雪之上。汇聚成道道溪流,蜿蜒成一幅触目惊心,地狱般的画卷。

        混战中,缺口终于被撕开。

        第一骑冲出包围,紧接着是两骑三骑,乃至十骑百骑。

        看到逃脱的希望,鞑靼越战越勇,明军却是气力不济。缺口越来越大,整个包围圈变得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崩溃。

        交战中,鞑靼万户落马,自左肩至右侧腰,斜劈一条刀口。

        鲜血汩汩,很快染透皮袍。

        如果力道再大些,整个人都会被劈成两半。

        甩掉刀锋血迹,顾卿调转马头,不再理会万户,径直朝缺口冲去。

        顾鼎长刀在手,率领二十余亲卫,半点不落。

        谢丕顾晣臣同知战机,己方兵力占优,战斗力却远不及鞑靼。拼着一鼓作气,才有现今局面。一旦被鞑靼突破,冲杀出去,怕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随我来!”

        两人舍弃弓箭长剑,各取长刀,率领余下骑兵,紧随顾鼎顾卿。

        以骑兵增援,不求留下全部鞑靼,只望拖慢对方脚步,趁机合拢缺口。

        “杀!”

        顾卿单人匹马,携雷霆之势,横挑十余,冲乱鞑靼阵型。

        冲杀过程中,每隔半米,即有鞑靼坠马。

        马蹄踏过碎雪,凹陷处,汇聚成一个个鲜红的血洼。

        冲到缺口时,身后早凝成一条血路。

        无论鞑靼还是明军,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皆涌出惧意。

        顾卿似无所觉,长刀卷刃,随手捞起一杆长枪,横扫数骑,煞气愈发惊人。

        京卫久戍城防,少经惨烈拼杀,哪里见过这样的杀神。

        举着长刀圆盾,不由生出怀疑,眼前这位,真是锦衣卫?

        己方尚且如此,遑论敌手。

        目睹顾卿一路杀来,鞑靼骑兵毛发皆竖,肝胆俱裂。

        眨眼间,雪亮的枪头刺到身前,左躲右闪,甚至趴到马背,仍避不开被挑飞的命运。

        策马疾奔,跑出百米,突然胸前一痛,不及低头,下一秒便飞上半空,坠落雪原。

        气息将绝,只见一匹黑色战马,如一道闪电,瞬息从身前跃过。

        马上骑士倒拖长枪,枪尖划过残雪,擦过硬石,竟有点点火花。

        生命最后一刻,鞑靼骑兵忘记创痛,眼中仅有黑甲黑马,以及蜿蜒过枪杆,溅在雪上的点点血痕。

        “驾!”

        冲出包围圈,多数鞑靼骑兵无心恋战,也不敢再战。

        身后跟着一尊杀神,不跑等着挨扎?

        跑!

        往昔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草原雄鹰,现如今,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跑,拼命跑!

        跑出镇虏营,直奔墙子岭,与后军汇合,冲出磨刀峪,回到草原才能安全。

        战功,金银,醇酒,美人。此时此刻,都如烟花般散去。

        再多的好处,也要有命去享。

        恢复先祖荣光,牧马中原,终究是大梦一场。

        伯颜小王子部族强悍,怎不见他亲自上阵,到明境一行。偏巧舌如簧,诱骗别部大额勒派兵探路。

        逃跑途中,鞑靼骑兵生出无尽愤恨。不是对明军,也不是对紧追不放的顾卿,而是同在草原牧马,用几句好话两箱银子,就说动大额勒,让自己来做炮灰的小王子!

        等老子回去,一定要劝说额勒,伯颜不是东西,肚子里的花花肠子,比早年的也先都多!

        坚决不能再听他的花言巧语。

        谁说明朝边镇和筛子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金银粮食任搬,美人丝绸任抢?

        让他来抢抢看!

        碰到背后那位,全扎成葫芦!

        跑到中途,有胆大的鞑靼骑兵回头,立刻双眼瞪大,脸色煞白。

        “还跟着!”

        三字出口,全体僵硬,头皮发麻。

        跑出几百米,依旧紧咬不放,到底要跟到什么时候?

        不杀干净不算完?

        想到可怕的后果,潜力当场催发。

        鞭子舞出光影,无不拼了老命,倍道疾行。

        不快不成,落到后边,十成会被挑飞。

        鞑靼一心逃命,马驰如飞。

        顾卿拉住缰绳,放慢马速,甩手将长枪扎在地上,张开长弓。

        弓弦拉满,仿如圆月。

        嗖!嗖!嗖!

        破风声起,三支长箭接连飞出。

        跑在最后的鞑靼,背部被箭矢贯穿,先后落马。趴在雪地,箭尾颤动,身下渐被鲜血染红。

        伯府护卫陆续赶到,效仿顾卿,纷纷拉开长弓。不是例无虚发,三箭也能留下一名残敌。

        鞑靼骑兵一个接一个落马,惨叫声不绝于耳。余下再不敢回头,只能批命挥鞭,打马飞奔。

        这一刻,他们就是被狼群追逐的羚羊,除了逃命,没有第二个选择。

        甩不开追兵,至少要跑过同袍。

        领先半个马头,都能救自己一命。

        追出数里,留下十余具尸体,鞑靼骑兵终于跑出镇虏营地界。

        墙子岭为鞑靼占据,内有三百骑兵,仅凭几十人,根本无法撼动。

        要夺回峪口,还需从长计议。

        不过,随残兵逃回,千余骑兵大败的消息,必将传遍北疆,流入草原。

        届时,这些鞑靼将面临两个选择,占地堡不走,等边军上门,再经一场血战;亦或见好就收,带着抢劫所得退回草原,保存实力,以图他日。

        以顾伯爷的想法,更希望他们选择第一种。

        “同知,还追不追?”

        望着远去的烟尘,众人面露不甘。

        到嘴的兔子,就这么跑了?

        “不追。”顾卿摇头,背起长弓,收回长枪,“回去!”

        “可……”

        “逃走不过两百,城下至少五百。”

        言简意赅,不多费一个字。

        赵校尉眼珠子转转,立刻明白,当即打两声呼哨,召回寻箭矢顺便补刀的同袍,调转方向,驰回城下。

        援军多数是京卫,杀敌数目,未必超过边军和两府护卫。但事后论功,不看刀口箭矢,只论首级。

        战时同心协力,战后分功,关系到升官封赏,可不会有人发扬风格,顾及同袍情谊。

        此时不抢,还待何时?

        “快!”

        五十余匹快马,飞驰在茫茫雪原。

        中途,遇到另一股逃窜的鞑靼,半点不客气,抄家伙就上。

        鞑靼心急逃命,正策马狂奔。哪会料到,迎面遇上一股明军。持刀对战时,追兵赶至,前后合击,一个都没能跑出去。

        清点人数,算上先时斩获,众人都面露喜色。

        锦衣卫待遇不错,伯府伙食也好,但能多得金银封赏,没人会傻得往外推。

        退一万步,眼前是实打实的战功,同锦衣卫立功又不一样。

        抓官抓贪,纵然是好事,也会被言官说嘴。隔三差五还会有人跳出来,试图翻案。

        杀退来敌,俘虏鞑靼,则是世人共举,无可争辩的功劳。

        无论御史还是给事中,哪个敢叽叽歪歪,张口挑事,百姓的口水都能把他淹死。

        至于史书,和他们有半两银子的关系?

        身为锦衣卫,鹰犬的大戳盖上,盖棺定论。史书之上,和“好”字绝不沾边。

        纵有“意外”,如伯爷神勇无敌,才有资格留下名号。他们这些小卒子,多会一笔带过,留个某甲某乙,都是祖坟冒青烟。

        归根结底,还是眼前利益更为实际。

        想明白之后,赵校尉翻身下马,取出匕首,加紧清理战场。

        率兵追击的不是京卫武官,而是顾晣臣。

        同顾卿照面,先打马上前,拱手行礼。

        “顾同知。”

        “顾司业。”

        两人同姓,宗族却无半点干系。加上顾卿是锦衣卫,自然不会多热络。如杨瓒一般,有事没事往镇抚司溜达,实在少有。

        打扫完战场,众人立即策马,重返城下。

        此时,镇虏营的战斗将尽尾声。

        能跑的,多已冲出包围圈。是死是活,端看运气。

        被困住的,要么受伤坠马,要么被数倍的明军围住,箭壶射空,弯刀卷刃,只等耗尽气力,被生擒活捉。

        顾鼎和谢丕各率骑兵,在侧翼游走。

        发现哪处薄弱,立即上前增援。

        鞑靼骑兵渐渐发现,无论怎么跑,都跑不出五百米。哪怕希望就在眼前,下一秒也会被两人掐灭。

        观战许久,杨瓒终于走下城墙。

        战事激烈时,他敢下,护卫也不敢放。

        现如今,残敌全无斗志,胜负已分,战斗即将结束。下去走一遭,实属必要。

        走出城门,伯府护卫立刻散开,小心防范。

        不为鞑靼,而是流矢。

        手提御赐宝剑,杨瓒驻足观望。目及百具尸首,忆起冷兵器交战的惨烈,心头禁不住发沉。

        行到百米处,遇上被顾卿斩落的万户。

        不得不感叹,不羁的汉子,生命力当真顽强。伤重如此,依旧撑着最后一口气。

        “佥宪,小心!”

        “无碍。”

        杨瓒走上前,先踢开散落在周围的兵器,蹲下身,开门见山,“想死,还是想活?”

        万户出不了声,只能转动眼珠。

        看清杨瓒面容,瞳孔骤然紧缩。

        又是一个不像人的!

        他XX的!临死还不让人安生!

        杨瓒挑眉,这是濒死人该有的眼神?

        “本官再问一次,死还是活?”

        万户不语。

        杨瓒皱眉,忽然一拍手,道:“本官忘了,伤这么重,怕是没法出声。这样,想死,眨一下眼,想活眨两下。”

        为何要两下?

        果然活比死艰难?

        被斩落马下,万户已准备好去见长生天。

        不料想,血流满地,步卒的大脚在身上踩过,硬是撑到现在,始终没有咽气。

        躺在冰冷的雪地上,正面死亡的勇气渐渐消散,求生的**越来越强。

        面对杨瓒给出的选择,万户艰难的扯动嘴角,眨了两下眼。

        因力气耗尽,间隔有些长,差点被杨瓒误会,直接让人给他个痛快。

        “的确想活?是就眨眼。”

        万户眨眼。

        “很好。”

        收起宝剑,双手搭在膝上,杨瓒笑道:“既如此,本官提出任何条件,想必阁下都会点头?”

        条件?

        万户愣住。

        “说起来并不难。”

        杨瓒微俯身,对上万户双眼,笑得月朗风清。五官俊秀,双眸如露珠清透,半点不染尘埃。

        “只需仿效朵颜三卫,领部族归降我朝,奉我朝天子为主。”

        就这么简单?

        万户十分怀疑。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条件相当不差,甚至是他占便宜。

        毕竟,对占据互市之利,富得流油的兀良哈,无论鞑靼还是瓦剌,都羡慕得双眼发红。

        “当然,条件不仅于此。”杨瓒弯起眉眼,活似拐带纯良的黑心商贩,“但也不会更难。只要点了头,随之而来的,可是数之不尽的好处。”

        万户更加怀疑。

        真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不相信?”

        杨瓒很有耐心,画出大饼,啖之以利。

        “想想朵颜三卫,不想过同样的生活?”

        当然想!

        “想想看,牛羊成群,金银满屋。丝绸任穿,美酒任饮。亭台豪宅,如花美眷。居中原之地,再不用餐风露宿,也无需亲自牧马放羊。”

        “只要点头,一切近在眼前。”

        杨瓒每说一句话,万户的双眼就亮上一分。

        到最后,青白的脸颊都开始泛红,眼睛眨得飞快。

        真能如此?

        “自然。”杨瓒笑得愈发亲切,“吾乃朝廷命官,正四品佥都御使,天子钦命监军,岂会哄骗于你?”

        何况,骗他有什么好处?

        有顾卿在旁,到北疆走一圈,抓不来伯颜小王子,一两个万户,还不是手到擒来。

        万户想了想,终于不再挣扎,用力眨眼。

        甭管有什么条件等着,好处摆在眼前,不答应是傻子。更重要的是,不答应,立即要去见长生天。

        有生的希望,没人愿意死。

        “很好。”

        杨瓒站起身,掸掸袍角,吩咐两句,护卫立即寻来几杆长矛,以粗布绳索捆绑,制成简陋担架,抬起万户,送回城内。

        李大夫正在配药,帐篷里还有五六个救回的伤兵。

        见到来人,得知杨瓒的用意,点头道:“杨佥宪之意,老夫明白。”

        为万户治伤时,看到放在一旁的担架,立时起了兴趣。

        知晓此物妙用,当即令徒弟唤来役夫,拆卸木料粗布,赶制十余副。

        “请王校尉代老夫谢过佥宪。”

        护卫离开后,李大夫背起药箱,留徒弟给万户包扎,并请役夫看守。不怕他跑,怕的是人不在,被哪个边军砍死。

        “看着他,老夫去城外救人。”

        先时战况激烈,李大夫不好轻动。带回几个伤兵,多数是腰背受伤,双腿完好。

        有了担架,无论断手断脚,都能抬回城内,救回的人定然更多。

        “这么简单的法子,老夫为何没能想到?”

        徒弟役夫在城下搜寻伤者,李大夫拂过长须,不禁蹙眉。

        不及弱冠,金榜登科,位列左班,确实不凡。

        然观其气色,并非康健之人。疲累则罢,怕只怕遭逢大变,根基损伤,如不细心调养,恐寿数不长。

        “天妒英才,慧极必伤,可惜了。”

        彼时,敢于抵抗的鞑靼尽被斩杀。余下要么重伤倒地,要么弃刀投降。

        顾卿返回,将追击情况告知顾鼎,无意清点战损,打马直奔城下。

        杨瓒挽起袖子,正帮李大夫搜寻伤员,并吩咐城内众人,熬煮姜汤,准备麦饼。

        听到马蹄声,以为是归来卫军,不以为意。直到腰间被马鞭卷住,愣了两秒,人已被捞上马背。

        惊魂未定,声音卡在嗓子眼。

        有力的手臂箍在身上,冰雪夹杂着些许沉香,恍惚飘入鼻端。

        心头猛然一跳,杨瓒倏地抬起头。

        “顾同知?”

        “是我。”

        松开缰绳,顾卿拉过大氅,紧紧将杨瓒裹住。

        黑马极有灵性,脚步放慢,走得极稳。

        短暂惊讶,随之而来的不是喜悦,而是尴尬。上千双眼睛看着,顾伯爷坦荡捞人,被捞的,却着实没法淡定。

        杨瓒尽量坐直,始终僵着表情,目不斜视。

        走到城门口,看到揪掉一把胡子的李大夫,到底没能忍住,双手捂脸。

        这今后……没法做人了!

        顾晣臣打马,走到谢丕身侧,开口道:“顾同知与杨贤弟果真莫逆。”

        仅是莫逆?

        谢丕双眼微眯,沉思的表情,不似谢迁,反像极了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二月丁巳,明军同鞑靼战于蓟州镇虏营。

        是役,明军斩首两百八十三级,降者四百六十一人。俘虏鞑靼万户,千夫长,百夫长共九人。得战马八十九匹,弓箭弯刀帐篷不计。得印章一枚,上刻亦卜剌字样。

        明军战死六百七十七人,伤者近千。

        战报送还京城,天子下旨,奖赏与战官兵。

        总兵官之下,论功得银。

        “伤者赐药,死者恤其家人。斩首两级,升一级。斩首五级以上者,赏赐加倍。”

        内阁拟旨,户部兵部加印。战报抵京到旨意发出,满打满算不足五日。

        如此快的办事效率,实在少有。

        天子却是咬着米糕,半句夸奖也没有。

        不是朕下狠手,杀鸡揍猴,能有今天?

        好商好量,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孤行一意。鞭子甩下去,看你还鼻孔朝天,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既是吃硬不吃软,还想听好话?

        做梦去吧!

        北疆传喜,朱厚照发出“暴君”之言,神京城的官员老实许多。可没等熊孩子舒心几天,金陵却出了大事。

        十二月戊午,应天府忽遇暴风雷霆。

        孝陵白土冈,连落三道闪电。山石崩落,一株百年古木被击中起火,殃及四周,建筑木料俱被火焚。

        大火照亮夜空,浓烟两日不去。

        古人笃信雷电之说,孝陵被雷劈,更是非同小可。

        南京都察院及十三道御史如打了鸡血,当即上疏谏言,直指天子。

        奏疏送到京城,新任通政使差点没晕过去。

        这是不想活了?

        想死也别带累旁人!

        消息瞒不住,也压不下。

        内阁三位都没批蓝,奏疏直接递到天子面前。

        如通政使所料,看过两行,朱厚照黑了脸,放下米糕,当场掀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