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杨御史黑脸(2 / 2)

加入书签

        想要跨越前进,必须借助外力。

        只不过,借力之人摆在眼前,多数人却在犹豫。

        抓是不抓?

        投是不投?

        朝中站队,九成以上没有回头路。

        如户部侍郎焦芳,弘治末年,便与刘瑾过从甚密。即便有杨瓒横空出世,“阉党”的帽子,依旧扣得结实。

        如果投向杨瓒,日后必为“杨党”。

        据言杨御史极恶“火耗”“冰敬”,以前伸手,或可揭过,今后定要多加注意。

        欲要抱住杨瓒大腿,其他不提,贪墨之举绝不能有。更要团结武官,交好厂卫。遇同僚大骂武人,无理必要与之争论,绝不能和稀泥。

        最重要一点,关心民生,急百姓所急,立身持正,半点不许含糊。

        想到这里,王郎中摇头叹息。

        纵览国朝,实无前例可以借鉴。

        正德朝之前,怕是没人会想到,为官站队也会这般艰难。

        事情越难,越是要想办法克服。否则,等内阁换人,六部尚书更名,想再靠拢,黄花菜都凉了。

        长安伯府,杨瓒丝毫不知朝中变化,好梦正酣,一觉睡过正午。

        早膳午膳全都错过,近未时中,才被饿醒。

        肚子轰鸣,实在睡不下去。

        然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单是从榻上坐起,便出一身虚汗。穿衣洗漱,更是龟速挪动。

        温热的面巾覆在脸上,紧绷的额际似有舒缓。

        靠在桌旁,杨瓒拿起一块点心,就着温茶送下腹,才觉活了过来。

        看看凌乱的床榻,想起昨夜,杨探花无比懊恼。

        他一定是脑袋被门夹,才会想和顾指挥聊一聊。

        常听熊孩子坑爹,从不晓得,乖侄子也会坑叔!

        叹息一声,杨探花又拿起一块点心,全当是咬在某人身上,狠狠磨牙。

        单手覆上肩头,不用看,都知是什么情形。

        虽说还了回去,甚至留下两枚清晰的牙印,无奈,武力值不能比,牙口同样没得比。

        记忆回笼,杨御史沉默咬着点心,又是一把辛酸泪。

        半刻之后,长随重新换上热茶。

        马长史带人送来一件斗篷。

        “昨夜一场大雪,风寒雪冷,伯爷吩咐,取这件斗篷与杨老爷。”

        狐皮制成的斗篷,雪白光滑,无一丝杂色。内以绸缎为衬,颈间搭扣,竟缀着两颗指腹大的珍珠。

        论理,顾伯爷如此细心体贴,杨瓒该心悦才是。

        怎料想,展开斗篷,看明用料剪裁,杨探花当场黑脸。

        “马长史。”

        “在。”

        “这件斗篷可有出处?”

        “杨老爷好眼力,此物确实大有来历。”马长史笑道,“这件斗篷出自蓟州,是伯爷亲猎,仅制成一件。其上珍珠则是侯府旧物,乃公主传下,言是给曾孙……”

        说到这里,马长史猛地顿住。

        杨瓒挑眉,说啊,怎么不继续说了?

        马长史干笑两声。

        “媳妇”两字,打死不能出口。

        见杨瓒神情更加不善,忙转移话题,言三日后庆平侯设家宴,请杨瓒与顾卿一同过府。

        “侯府家宴?”杨瓒没再追究斗篷,问道,“请帖何在?”

        既是请他,帖子总该过目吧?

        “回杨老爷,伯爷收着。”

        杨瓒蹙眉,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多心吗?

        见杨瓒没有再问,马长史就要脚底抹油。只是速度不够快,刚到门口,就被叫住。

        “长史可知,廉儿在何处?”

        “回杨老爷,在二厅。”

        二厅?

        杨瓒突生不妙预感。

        不顾腿仍有些发软,越过马长史,一路穿过回廊,刚至转角,便有破风声入耳。

        行至厅前,见到眼前情形,杨瓒眼前一黑,差点扑倒。

        厅前空地上,并排两座兵器架,长矛刀剑横托竖列,锋芒慑人,寒气森森。

        架前七八根木桩,告过一米,从上至下,楔如窄木,根部以铁皮包裹,牢牢钉在地上。

        五个石磨盘,小者如双拳合拢,大者足有百斤,拴有铁链,正被几个护卫舞得虎虎生风。

        杨廉和杨山杨岗都是蓝色短袍,袖口束紧,脚蹬布靴,在护卫的指导下,靠墙蹲着马步。

        冷风刺骨,三人却脸色通红,甚至有些冒汗。

        杨瓒扶住门框,单手按着额际。

        很想说,侄儿啊,心太实诚,委实不成啊!

        有心叫回杨廉,再同顾卿理论一番,但看到小少年认真的神情,晶亮的双眼,迈出的脚又收了回来。

        “杨老爷?”

        “半个时辰后,让廉儿来见我。”

        “是。”

        马长史应诺,目送杨瓒转身离去,头顶似笼罩一层黑气,再看校场,不禁怀疑,天未大亮,伯爷就策马出府,莫不是为躲杨御史?

        摇摇头,一定是他想多了。

        长安伯府内,杨瓒独坐厢房,计划就人生目标,择业标准,同侄子进行一番恳谈。

        宫城之中,午朝之上,御史给事中争相出列,弹劾庆平侯世子闹市纵马,理当严惩。

        朱厚照咬着玉米烙,觉得味道不错,无视耳边嗡嗡之声,吩咐张永,分给三位阁老。

        午朝在西角门,区别奉天殿,可以不要过分“严肃”。

        滔滔不绝的御史,目睹此景,话噎在嗓子眼,差点呛到。

        陛下不拘小节,早朝午朝明目张胆吃东西,三位阁老定不会如此,必当规劝陛下,规劝……吃了?!

        见三人拿起玉米烙,几口用完,还点了点头,评价味道不错,不只御史,六部尚书差点摔成一团。

        “此物乃是番粮,双屿卫献上,朕交佥都御使杨瓒试种。今蓟州丰收,推算亩产高于谷麦。”

        朱厚照表示,朕不是带歪阁老,这么做,大有引申含义!

        说话时,刘瑾退出殿外,引数名小黄门,提着食盒,将切成方状,恰好一口分量的玉米烙,分给两班文武。

        上言的御史给事中同样有份。

        群臣捧着玉米烙,仰望天子,满脸空白。

        朱厚照笑道:“诸位爱卿都尝一尝。”

        刘瑾行过殿中,两眼放出冷光,谁敢不给陛下面子,西厂见!

        最终,英国公带头,武将率先完成任务。

        文臣稍慢一步,有不喜甜食者,闭着眼睛吞下肚。下一秒,突然“咦”了一声,咂咂嘴,很想再吃一块。

        刘公公嘿嘿冷笑,还想要?没了!

        “诸卿以为此粮如何,可种否?”

        话音落下,朱厚照探出手,从食盒取出一棒煮玉米,当着群臣,大口吃起来。

        玉米的清香,很快飘散殿中。

        顾世子闹事策马,再无人计较。左右文武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番粮之上。

        想起不久前分下的甘薯,集体双眼发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