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捡洋落(1 / 2)
新兵训练不足,以及战术的过于死板,又加大了前线的伤亡。这种情况在苏军之中,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训练不足的新兵,在前线伤亡巨大。而为了补充前线伤亡以及保持进攻速度和效率,又只能将那些训练不足的新兵送上战场。
而为了填补陆军巨大的兵员缺口,苏连海军已经连续两年未补充任何的兵员不说,还不断的抽调走老兵。可以说到了四四年底,如果抗联抽调回全部的人员。苏联海军除了部分潜艇与海军航空兵之外,基本上到了无任何舰艇可以出海的地步。
整个海军到了苏德战争结束时,除了保存下来的部分技术人员之外,几乎已经无可用兵员。海军不是陆军,换上军装训练三个月就能参战。作为一个技术集中型的军种,海军的基础训练时间要远比陆军长。
无论是苏军从规模庞大的陆军中调人补充给海军,还是重新训练海军士兵,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尽管战争末期,苏军已经开始重新编练海军。但培养出来的人员,也只能接替抗联人员被提前调回国的北方舰队,以及部分黑海舰队。
至于其他的两个舰队,苏联人暂时还无法提供充足的接手人员。这也是即便苏德战争结束后,为何苏联人一再要求抗联在苏联海军人员,在战争结束后继续留在苏联海军,服役五到八个月的时间。
也就说这个月到八月初这段时间之内,恐怕是留给自己的最后机会。而这最后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还涉及到后续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展开。尤其其中还要牵扯到战后,中国国内的局势发展,这让杨震很是慎重。
在已经预测好北方那个邻居,可能会出现后续反应的杨震。一方面加紧部署此次行动,另外一方面不断的指示抗联在苏联的人员,利用欧洲战火已经平息的机会,抓紧一切机会收集德国的军事技术,以及航空方面和海军方面的装备。
之前四五年初,杨震就已经给在苏联的抗联人员,下达了加紧收集德式装备的命令。德国的四号、豹式坦克,一零五榴弹炮和一五零榴弹炮,以及相配套的弹药能搞多少就搞到多少。航空方面主要集中在FW一九零战斗机、容克五二运输机,以及足够的备用发动机和零部件上。
在此次最新的命令之中,杨震明确告诉抗联的人员,最好能够搞到一部分德制喷气发动机的制造工艺和实物。如果可以,在想办法收集到一部分德国火箭研究的资料和技术。实物如果搞不到的话,那么一些关键零部件也可以。
按照杨震的命令,跟随苏军前进的抗联技术人员,不顾到处都布满了地雷和爆炸物的战场,仔细寻找到了德国境内能够走到的每一个角落。将能够收集到的每一架FW一九零战斗机,每一台航空发动机,都想尽一切办法运回国。
在美苏两国这场掠夺德国科技人员,苏联人拆卸德国苏战区工业的大潮之中,抗联的收集人员虽然很不起眼,但也在努力的进行搜寻。不仅苏战区,甚至部分人员身穿苏军军服,更多情况之下还是身着便衣,进入美英占领区进行收集。
尽管枪声已经落幕的欧洲战场,德国人遗弃的武器装备可以说堆积如山。但是收集到杨震指定的装备,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军方面提供的协助是三心二意,最大的一笔支持是将正在苏械化前德国东欧仆从国陆军中,装备的德国货转交给了抗联。
而已经接近彻底翻脸的英国人,甚至禁止抗联人员进入他们的占领区,哪怕是收集他们不要的那些破烂也不行。至于美国人的态度到是还好一些,但也是人可以来,东西想要运走不行。
但好在此时已经成了胜利者掠夺盛宴地的德国,那些在战时开足马力制造的,此时已经没有了使用的主人的武器装备,布满了德国的每一个地区。只要耐心的仔细寻找,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同时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都不缺那种神通广大的人物。战后一片断壁残垣,从食物到衣物无不紧缺的德国人中,更是不缺乏这种人物。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能换来美金,他们什么东西都能搞到手。
新的占领者两家只盯着德国人的技术,一家是技术连同工厂生产设备都要。唯独对这些已经失去了主人的武器装备,却都是没有人看上眼。尽管这其中的武器装备,并不比这些胜利者使用的要差。
但在装备体系是一个独特范畴的情况之下,这些遍布德国境内的武器,只能堆放在指定地点等待销毁。无论是苏军还是美军或是英军,只要这些武器不流落到民间,给自己的占领带来麻烦,暂时还顾及不到这些东西。
当然除了那些特别先进的装备,比如说德国人的喷气式战斗机,以及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弹道导弹V二导弹,以及德国人研发的第一款空对舰导弹。这些东西大家抢的是头破血流,而没有人肯撒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