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对策(2 / 2)

加入书签

刘计仔细琢磨了下陈墨的五个猜测,也认同吴衍庆的看法。

既然朝廷的“讨贼旨意”都发了,并为崇、淮两王平反,说明芦盛已经动了真格,就算自己不亲自过来,也应该派遣一到两名上品武者过来。

至于第四个猜测,慧成看起来是年轻,但陈墨和月如烟都是上品武者了,慧成突破到上品,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听完他们的分析,陈墨道:“能听命芦盛的上品武者,有几个?”

“摆在明面上的,只是一个,那就是洛南洛家的家主洛青阳,此人并不是纯武将出身,原本是太子的老师,却不想和徐国忠勾结在了一起,更没想到,他实际上是芦盛的人,徐国忠的落幕,洛青阳绝对是出了大力的。”

萧靖说着,萧家在洛南也是有自己的眼线的。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衙门外。

赵良恭声道:“安国公,请。”

陈墨迈步走进了衙门。

一行人刚落座,陈墨便道:“温恒将军呢?”

宴州发现了禁军的消息,可是温恒先探查到的,并汇报给了赵良他们,若不然鹤县早就丢了,说不定熊门县也会一并丢掉。

毕竟当时驻守在淮州的兵力,还没有集中调到这边来。

陈墨需要温恒当面跟他说一下当时在宴州的情况。

赵良沉声道:“温将军还在袁县,据他的部下所说,当时温将军在袁县发现禁军的行踪后,只派了部下趁夜摸出去传信,自己则继续留在袁县探查消息。

只是现在袁县那边已被敌方联军封锁了,我们也断了跟温将军的联系。”

说完,赵良赶紧让人把从袁县回来的几人带上来。

而几人还没来之前,陈墨几人并不是枯等着。

陈墨道:“所以,我们目前首先要知道的是,芦盛和崇王到底来没来宴州。”

陈墨必须要知道,对面到底有多少高端战力。

“回安国公,我已经派人去崇州还有洛南打听了。”萧靖道。

这事也很好调查,芦盛、崇王他们到底来不来,就看芦盛还在不在洛南,崇王还在不在崇州。

陈墨点了点头,旋即说道:“其次,派遣探子摸进宴州,我要知道宴军的动向,还有安平王的所在。”

赵良颔首,表示等下便去安排。

“另外,我发现这些天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防守的方式,甚至把鹤县都给放弃了,这样可不行,这对我军的士气也是一种打击。我们需要正面与敌军对战一场,看看能不能把敌军隐藏的人给引诱出来。”

陈墨说着自己的想法,洛南、崇州离淮州还是有些距离的,所以短时间是得不到芦盛、崇王到底还在不在洛南、崇州的反馈。

那么等反馈的这段时间,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主动出击。

“这样会不会有些冒险了?”刘计道。

他觉得,现在需要考虑的几个点,都已经提出来了,那么等探查到的情况,之后再根据情况商量对策就行了,没必要在不知晓具体情况的时候,提前行动。

陈墨笑道:“放心,此行我把朱雀卫也带来了,可以降低风险。另外,正面对抗,到时也能根据情况与崇州、洛南探查到的结果交叉印证。”

到时敌方联军在火炮的攻击下伤亡惨重,露出颓势,芦盛和崇王还不现身的话,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他们真的没来。

总之,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些想要的信息。

刘计等人闻言神色一凛,也大致了解朱雀卫是干什么的。

那军中邸报中提到的红衣大炮,也就是被金夏蛮子称为“怪雷”的东西,可就是出自朱雀卫。

萧靖道:“安国公,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

“给敌军发战书,约他们到宋家坡一战。”

陈墨指着舆图上宋家坡的位置,说道。

宋家坡,鹤县与熊门县中间位置的一处山坡,因为是在宋家村外,故名宋家坡。

它以前的确是一个山坡,但因为修官道的时候将此处铲平了,四周的视野也极为的开阔,不适合埋伏,但适合约战。

毕竟约战的话,肯定得选一个双方都放心的地方。

议完这事后,赵良让人叫来的人也过来了,陈墨跟他们单独问话。

……

熊门县与鹤县距离不远,陈墨这边战书刚发出,天还没黑,公孙严那边便收到了。

公孙严赶紧叫来众人进行商议。

梁玄道:“这是陈墨要与我们进行决战。”

慧成道:“洛先生还有几日便要到了,正好我们也打算等洛先生过来了联手对付陈墨,既然陈墨主动向我们邀战,我们可以应战。”

“不妥。陈墨刚到熊门县,就急着根本我们对战,在这之前,陈军可一直是采取防守,此次这么突然,必然有所图谋,若陈军在宋家坡提前设下伏兵,我军必败。

所以,在下以为,因避其锋芒,探明陈军邀战之用意,再做打算。”第五浮生提出了反对意见。

“先生多虑了。宋家坡末将知道,那里因修官道早已被移平了,四周视野开阔,根本无兵可藏,我看陈墨是急着想要一场胜利,才会约于此地。”属于崇王阵营的一名六品将领说道,他就是宋家村出身的。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看向公孙严,等待着他的决定。

公孙严则是看向慧成,道:“慧将军,你说的那秘法,真能短暂提升实力?”

“公孙将军若不信,在下可演示给诸位一观。”说着,慧成站起身来,当着众人的面,催动起了灵燃玄功。

一时间,慧成的气息暴涨,公孙严、梁慕作为上品武者,很快便察觉到慧成的气血变得雄浑了起来。

公孙严面露讶异,感叹这秘法太过神奇,心底也不由生起一抹垂涎之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