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鞑靼犯边(1 / 2)

加入书签

第217章  鞑靼犯边

冬天吃火锅,自然是以麻辣锅底为先。

尤其是身处北方,麻辣锅底,更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朱高炽从小在北方长大,虽喜甜食,但也不是不能吃辣。

尤其是辣椒被郑和带回来之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佐料和调味料。

每到冬天,驻守在边境的将士,对辣椒的需求量就会增多。

他们需要这东西御寒。

红汤沸腾,葱、姜、辣椒等佐料在汤中翻滚。

看的朱高炽眼睛都直了,口水更是止不住。

见他这个样子,杨轩忍不住道:“不就是一顿火锅嘛,你用得着这个样子嘛?”

“师叔,你是不知道,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这么丰盛的饭了。”

他指着桌上的各种肉,脸上挂满了委屈。

他现在基本上是和大鱼大肉告别了,家里媳妇管的太严,喜欢吃的甜食还有肥肉,也只有偶尔才能吃上一点,解解馋。

平时想要吃,只能偷偷摸摸的。

堂堂太子,混到这个地步,也是没有谁了。

他给师叔跟小姑说着自己有多么多么不容易,多么多么难。

以期获得同情。

然而,听完他的诉说,杨轩和安庆相视一眼,皆是哭笑不得。

“你媳妇做的没错,那些东西你确实要少吃,你也不看看自己现在的身体,走两步路就喘。”

“我有时候真怕你活不过你爹。”

“你是太子储君,身体安危关乎着国家的稳定,以及皇位的传承。”

“所以,为了国家,为了你儿子,你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大明正处于上升时期,要是再来一场靖难之役,我们过去十几年的努力,怕是要白费了。”

杨轩收起笑容,语重心长的叮嘱。

“师叔,我都明白,我也就是说说而已。”朱高炽坐的端端正正,回应道。

“嗯,这都已经好了,赶紧下菜吧。”

杨轩点点头,招呼朱高炽动手。

“今天都是瘦肉,你多吃一点也没事。”

“就当是让你好好解一下馋。”

“谢谢师叔。”朱高炽脸上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不过吃着吃着,他就感到有些不对:“师叔,这是牛肉?”

他观察了一下盘子里的肉,前面光顾着开心了,都没有仔细看。

“嗯。”杨轩看着他,轻轻嗯了一下,没有否认。

牛作为重要生产工具,是受法律保护的。

死了还得到衙门儿报备,等到核查好死因,才能进行处理。

而且牛皮牛筋这些东西,官府都会收上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牛皮可以用来制作皮甲,而且牛筋也是用来制作弓弦的重要材料。

见朱高炽的表情有些不对,杨轩又给他多解释了一句:“前两天一头母牛难产而死,属于意外。”

朱高炽闻言神情舒展开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吃肉的爽快中。

这个季节,基本上没有什么蔬菜,桌上更多的还是牛羊肉以及土豆和红薯切的片。

绿油油的蔬菜并不多。

这还是因为玻璃的制造技术被大明掌握后,杨轩特意请匠人给自己弄了一个玻璃大棚。

专门种植一些反季的蔬菜。

这玩意儿价格贵的离谱,当初搞的时候,杨轩也是无比的肉疼。

毕竟搞玻璃大棚,所用的玻璃那都是一整块一整块的,现在大明的制造技术也才刚起步,合格率非常低。

这也就导致了玻璃大棚的成本贵的离谱。

不过为了冬天能吃上蔬菜,这钱他还是花了出去。

更何况,花出去的钱才是钱,一味的留在手里,钱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

一顿火锅吃完,朱高炽拍着肚子,心满意足。

“师叔,叨扰多时,这天也快黑了,我就先告辞了。”

朱高炽起身告辞道。

随后,杨轩和安庆便将朱高炽送出了门。

从后者的背影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好。

而且杨轩还听到,朱高炽竟然还哼着小曲儿。

“这小子…”杨轩笑着摇了摇头,收回目光,转向身边的安庆。

“好了,我们回去吧。”

“嗯。”

……

次日,杨轩悠闲的日子到头了,开始上班。

他在内阁帮助朱高炽一起处理政务,主要负责处理户部和兵部的事。

他入朝几十年,经验无比丰富,处理政务的速度,比三杨快出不止一截。

每份折子,他都能给出合适的建议。

在他加入后,连续几天时间的超高效率,让朱高炽和三杨压力大减,并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才叫专业。

而就在这时,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报,进入了皇宫。

“紧急军情,鞑靼犯边!”

看完军报,杨轩、朱高炽等人的脸色很不好看。

“我等应尽快将军报呈于陛下。”

“太子,我们走。”

话落,杨轩先行离开。

“杨士奇,你也来。”

“你二人,继续值守在此。”

朱高炽对三人说道。

“是。”

……

御书房。

朱棣看完杨轩送过来的军报,也是怒不可遏。

“阿鲁台这是找死!”

他咬牙切齿。

军报中的内容不多,北方重镇兴和所被鞑靼部围攻,全员战死。

援军收到消息赶到后,看到的只有一地的废墟。

所有的粮食,辎重,军械等都已经没了。

“这个仇必须报,我大明的将士不能白死。”朱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老大,让夏原吉筹集粮草辎重,再让兵部发调令,调集军队,朕要亲征漠北。”

听到这话,杨轩的眉头不由皱起。

眼下已然入冬,显然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不过他也能理解,朱棣现在正在气头上。

而一旁的太子朱高炽,则是默默盘算着家底。

如果这一仗真的要打,能不能负担得起,会不会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

他考虑的都很长远。

迁都一事,耗资巨大,本来国库都快空了,但随着夏收和秋收的完成,江南的商税和市舶司的关税运抵京师,以及倭国的金银运回来,国库再次充盈起来。

再加上新作物的推广,土豆和红薯获得了丰收,玉米的产量虽然比不上这两者,但也不容小觑。

已经有了继小麦水稻之后,成为第三大主粮的趋势。

小米虽然也不错,但产量实在太低了,不划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