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欧洲烽火起(2 / 2)
另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民办企业的整体学习动力是比较弱的,对于民企来说,只要技术能用就行,学个皮毛足够赚钱就可以了,尽快赚到钱才是要紧的,因此在承接国外技术时,官办企业才是主力,政府的投资可以以十年为时间单位来衡量回报。
再从德国这边来看,德国对于战争的投资是超乎想象的狂热,从普鲁士时期开始,德国超过百分之8十的国家收入都被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进军事中,从威廉1世开始的德国皇帝都恨不得将每1分钱都话在军队和国家建设上,比如威廉1世本人,其整个加冕典礼仅花费了2547个银币,简直难以想象。
作为回报,德国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6军,论士气、论装备、论素质,从十9世纪9十年代起,德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1,与此同时,德国的教育和民生也1直领先,脱胎于军队的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更让这个国家迅速强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不会去计较得失,打赢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这与中国显然是非常契合的。
中国的贸易只认钱,不认人,而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用工商部长周学熙的话来说,中国的商品没什么不能买的,只要你出的起价,德国也好,法国也好,英国也好,金银铜铁,给钱就卖。
哪怕是关系1度很差的美国也是中国的大客户,哪怕是在两国国会互相通过排华法案与限美法案时,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在节节升高。
对于这1点,德国人虽然当时有些迷糊,但在跳出东亚的政治争端之后还是看得清楚的。
但德皇显然还对拉拢中国不死心,认为德国能够将中国拉上自己的战车,只要再多付出那么1(亿)点点代价。
深知德皇脾性的众人自然不会明着忤逆这位自大的皇帝,而是将构筑中德新贸易关系的提案伪装成了继续拉拢中国的贸易优惠向威廉2世推销。
很显然,这提案迅速引起了德皇的兴趣,提案称要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取代英国和美国成为中国的第1大贸易伙伴。
尽管海因里希等人清楚,英国作为中国第1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可能被其他人挑战,因为中国实际上是英帝国贸易圈的半个成员,中英贸易之下是1整个英帝国与中国的贸易,而且还有着贸易最优的特权加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都没有资格挑战中英贸易,自然就跟别说德国了。
当然,这不重要,这只不过是说点好话吹捧1下威廉2世罢了,德国在华的真正对手还是美国。
然而,就在德国准备通过驻华大使馆向中国提出贸易合作的时候,中国带来的蝴蝶效应终于通过俄国传到了欧洲。
俄国在启动“波罗的海战列舰”建造计划的同时,与往常1样,在黑海也准备建造1型无畏舰,由于其独特性,俄国准备建造的战列舰也充分彰显了黑海舰队的传统,这是1艘1.7万吨,装备3座3联装与2座双联装,共计13座305mm主炮的“黑海战列舰”。
嗯,很显然,又是魔改了意大利人的设计。
当然,这只是属于1个非直接的印象因素,真正的导火索还是阿卜杜勒哈米德2世遇刺,这1事件显然是因为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保持充分的压迫力而导致这位奥斯曼暴君的较原时空更为激进,从而加速了矛盾的爆发。
随之而来的波斯尼亚危机也更为剧烈,除了奥斯曼自己的内政问题与巴尔干的地缘问题外,德国的拱火也是1个重要因素,1方面是为了恶心英法,另1方面自然是为了加强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
有了德国撑腰,奥匈帝国自然也是信心满满,态度强硬的干预巴尔干的事务,而俄国对此哪能忍?
俄国迅速做出了反应,同时还向法国求助,但法国对此事态度暧昧,1时间竟没有给俄国坚定的答复,导致俄国也不敢继续扩大事态,而奥匈帝国尽管有着德国的支持,也不敢轻易动武,这就导致巴尔干的局势陷入了1种诡异的宁静。
剩下的,只有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青年土耳其party迅速与新式军队迅速结合,并吸引到了德国的视线。
但仍有1个重要的问题摆在,那就是意大利与奥斯曼之间的矛盾,意大利作为同盟国的1方,与奥斯曼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利益冲突,如果德国想要拉拢奥斯曼帝国,那么意大利人是绕不开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