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洗劫一空(2 / 2)

加入书签

杨鹏不堪侄儿的恳求,只得介入。

他掌管东院这么多年,对案件的处理非常熟悉,这也是为什么杨甲会提前做好准备的原因。

例如,串罪,藏匿关键人员,等等。

他也很想杀了那些看他不爽的人,甚至是一脚踢开,毕竟,他已经被刑部羞辱过很多次了。

杨鹏早上的时候,就已经查清楚了这件事,哪怕很多当事人都不在现场,他也是我行我素。

在陈词中,孟苍儿并不是聂氏之女,只是一个人贩子的姐姐,而孟苍儿则是被人贩子买到了长宁伯的手中。

周彧还拿出了一张口供,说是所有人都跳下了水井,将尸体掩埋。

所以,负责这件案子的丁哲,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擅自使用酷刑,最终导致了乐吏袁璘的死亡。

按照大明的规矩,这是要被砍头的,而刑部的人,要么被贬为平民,要么被发配到偏远的地方。

到头来,一切都是徒劳。

杨甲赶到时说满仓被京城三雄劫走,聂氏母女亦失踪。

另一边,杨鹏将最后一份调查报告交给了内阁,杨鹏彻底的怒了。

“还不是因为你?

杨甲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对杨鹏说道:“大伯,这件事不能就这样结束,不然以后张二他们就会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他连自己的屁|股都不是,还来找我们的麻烦!”

杨鹏恨恨地盯着自己的侄儿,双手负在身后,在房间里踱了几步,终于站稳了脚步,“以皇帝的性子,自然会让锦衣卫镇抚司重审,如果结果与东厂一致,那便没有问题,你现在就去一趟镇抚司,跟他们说一声,我不希望这件事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杨鹏提督东厂是锦衣卫镇抚司的直属长官,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威望,让锦衣卫听他的话,还是很有信心的。

事实证明,杨鹏猜的没错,锦衣卫镇抚司也做出了与东厂相同的判断,甚至还复制了最后的陈词,两个完全相同的折子,同时送入了皇宫。

然而,杨鹏万万没有料到,御史大人张柬会忽然跳出来,给他上折子。

御史台和御史台一样,都是会骂人的料,一封奏章几乎将东厂和锦衣卫骂得狗血淋头。

张缙是陷害李广,害死李广的人,朱佑樘早就记下了他的名字,所以,这件小事,他自然要查一查,发现其中有蹊跷。

这件事关人性,更何况还没有弄明白谁对谁错,就直接给丁哲定罪,简直就是个笑话!

朱佑樘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将这件事,交给了刑部尚书省,大理寺,和锦衣卫一起,重新审理此案。

朱檀本来就是别有用心,只是想利用满苍儿一事来询问他所在意的事情。

只是,在看见那一堆东西的时候,却是愣了一下。

手下的人说得没错,曼苍儿的确是青楼的当家花旦,十五六岁的模样,生得一张倾国倾城的脸,身段也是极好的。

然而朱檀却只怔了片刻,心想这都是关键时刻,若是被米绿虫控制住,岂不是要坏事。

于是,他就带着满仓去了自己的府邸,给了她最好的待遇。

说完,他又对着已经冷静了许多的满苍儿说道:“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最好如实相告,若是有半个字是假的,你可曾听过凌迟之刑?那就是一刀一刀,一刀一刀,一刀一刀的砍下去,要砍到3000多刀,你才会死!”

满仓本来就被抢劫的事情吓得不轻,如今被朱檀这么一吓,更是混身颤抖,脑袋像是小鸡啄米一样,连连称是。

“礼部主事付翰,你可认识?”

“不知道!”曼苍儿摇了摇头。

朱檀差点被他的话给呛到,“你不认识?你确定不知道?”

满仓这才反应过来。

“王爷,青楼里的人,是不能与妓女为伍的,否则会被官府追究责任,那些去过妓院的人,又怎么会说真话,我虽然不认识那个叫傅翰的人,但只要看到那个人,我就能认出他来。”

朱檀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又问了一句:“那我且问你,这个可能是符翰的人,他在醉酒之后,说了些与这次春闱会考相关的事情吗?”

满仓儿镇平静了一些,露出了她迷人的一面,这一笑,更是让她看起来更加美丽。

“若是王爷说的是这件事,这事可就多了,从去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下来,很多秀才都上京参加科举,真是有趣。”

朱檀很有一种抓狂的冲动,面前的这位满仓,竟然只是一个没有脑子的女人。

这就是个只会长得好看,长得帅,长得帅,长得帅!我咋就没听懂呢?

一掌拍在桌上,惊得众人都是一惊,朱檀应道:“不要再听到书生们的胡言,科举,科举,还有礼部,你能不能给个可信的说法?”

她捂着微微颤抖的胸膛,“你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她抬起头,似乎在想什么。

“我记得,之前有一些学子议论,说是在议论一位叫做唐寅的书生,说他张狂无比,还咒唐寅要被废掉。”

朱檀真想捂住自己的脑袋,这个唐伯虎虽然嚣张,但也不是什么让人讨厌的主,他处理人情世故的本事实在是让人担心!

“还有一件事,就是最近一段时间,据说唐音购买了一份试卷,据说是一个叫做徐经的家伙出的钱,公子,你觉得这个徐经是不是傻子,竟然拿出这么多钱来,我看他是不是疯了。”

朱檀早就看穿了满苍子的性情,知晓这名女子和那名叫白眉的女子有些相似,所以也没有出言斥责,只是沉下心神,仔细聆听。

“就在会试之前的半月,家中来了不少宾客。”

满仓儿口中的“家”,指的自然是袁璘自己开的青楼。

“有一张桌子,我听到了,似乎是个高官,尚书!其中一位姓华家,一位姓杜,两位姓都不常见,我也就记下来了。”(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