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子坤当有八斗之功(2 / 2)

加入书签

    刘备将自己带入其中思考了一下,忍不住赞叹地说道。“即便未有全信,恐也会相信九成之多。”

    “这便是原因所在了,地位、立场、出身等等的不同,让从奉孝口中所泄露的消息具备的可信度极高……”

    顿了顿,李基忍不住笑了起来,道。

    “更何况,奉孝自称与郭公则乃是手足兄弟一般的亲族,本就是为手足兄弟雪恨而南下吴郡,更是徒增了三分可信度。”

    听到这里,刘备也知道了郭嘉所为对于吴郡的意义何在,且纵横司所能发挥的作用确实与锦衣司大为不同。

    “既然如此,那郭奉孝却是为吴郡立下大功,不知那纵横司的规模几何,人员多少,也好给郭奉孝进行嘉赏。”刘备问道。

    “呃……当下‘纵横司’唯有奉孝一人担任司长,且为了保持隐秘,‘纵横司’亦不会记录在档。”李基答道。

    “啊?”

    刘备一时都愣住了,且明白了自己为何此前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

    虽说刘备将大小政务都一手交由李基负责,但刘备其实也是常常浏览府衙之中各项文书的留档,以免有失郡守之责,对于郡内之事一无所知。

    因此,如若李基当真是在府衙之内新设一司,刘备感觉自己料想不会忽略如此重要信息才是。

    不想,原来“纵横司”甚至完全没有记录在档,那郭奉孝那个所谓的司长不是一个单纯的大饼吗?

    没有留档,那就代表着根本就不是被吴郡官府所承认的。

    即便今后当真有人察觉到吴郡存在着“纵横司”这么一个机构,客观上无论怎么查那也是绝对不存在“纵横司”,但是主观上……或许有。

    “你呀,子坤……还真是一点破绽都不留。”

    刘备一时反倒是有些哭笑不得了起来。

    李基笑着说道。

    “让主公见笑了,不过纵横司之事,主公知,我知,奉孝知即可,便是有锦衣司汇报了一些奉孝稍显不妥的言行,也还请主公勿怪。”

    刘备点了点头,道。

    “不怪不怪,就是暂时委屈子坤了,今后备无论如何都定会为子坤正名,届时子坤可不许阻止备。”

    而刘备与李基旁听了那么久,此前所上的菜肴都已是冰凉,现在自是不能再吃了。

    因此,刘备让小厮将这些菜肴都装了起来准备带走,才与李基一起下楼回到了马车之中,然后朝着仁德书院而去,在仁德书院进行参观。

    如今的仁德书院已然招到了第一批学子,并且仁德书院也是完全按照着此前所宣布的那般对学子们进行教育。

    学子们自选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模式颇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大学。

    而如今的仁德书院的师资力量不仅已有不少名士,还有着三位名扬海内外的大贤坐镇。

    司马徽、蔡邕、郑玄!

    而仁德书院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大量学子前来,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超越私学的先进模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大贤名士们的声望。

    不过这三位大贤也是各有所长,郑玄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大儒、经学家!

    蔡邕与司马徽除了也是大儒、经学家之外,前者更擅于精通琴棋书画等杂项,后者则是在奇门、计策等等颇有建树。

    而在李基的规划之中,等到卢植抵达吴郡后。

    若是能说动卢植留在仁德书院授业,那么仁德书院也算是补全了最后一块在用兵、军阵上的教学略显不足的短板了。

    不过,仁德书院的诸多学子皆能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但是唯有一门课程是必学的,那便是由李基所设立的“品德”。

    李基的理由亦是相当充分,“立德”乃求立身之本!

    若无品德,学问再多亦是祸国殃民之辈。

    且明面上“品德”课程之中所教授的内容皆是导人向善,忠君爱国,尊崇仁义道德的,所以也没有任何学子对此感到抗拒。

    只是,李基暗中却是在其中掺杂了一部分私货。

    譬如:便是有万般理由,君子亦不该将屠刀对准同族,且若遇这等人面兽心之辈,纵是粉身碎骨亦该阻止之。

    明面上,此所宣扬的俱是君子美德,但暗戳戳的所对准的便是曹老板原轨迹之中习以为常的屠城行为。

    类似这等私货,可谓是比比皆是。

    仁德书院从不强制学子们的去留问题,但是经历了李基掺杂了私货且足够深入的品德课程来塑造三观,他们自然而然便会成了刘备的形状。

    并且,仁德书院还时时宣扬光武帝刘秀,推动推崇光武帝刘秀的风气。

    林林种种,可以说皆是李基在为今后而做准备,意在让仁德书院完全成为刘备集团的后备人才库。

    而不至于今后的刘备,沦落到类似于光武帝那般被迫无奈完全倒向世家,只能依靠着世家的力量来维持统治,留下了无数的隐患。

    (PS:估摸阳了个阳无误了,持续第四天反复低烧都没有彻底退烧……更新速度上,还请大家谅解,后续会提前的。)(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