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第116章 从街亭之失,看北伐失败的原因(2 / 2)

加入书签

    “诸葛亮!你个匹夫!这么大的事你交给一个竖子!你手里没人了吗!”

    霍去病抬头看了看天幕。

    虽然街亭有失,但他总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

    街亭之战,只能说是战术上失败,关键在于战略上的失败。

    霍去病摸着下巴。

    这诸葛亮太过注重陇西之地,对于东面的防守过于忽视。

    有点……太不谨慎了吧?

    而且也低估了魏军的反应。

    看着地图,霍去病思考着。

    “嗯……对,从一开始就应该迅速堵塞陇山隘口,阻挡曹魏东部大军入援,这个襄武就不错。”

    “至少也该速取陇上诸城,作为与魏军持久周旋的据点吗。”

    “嗯……是了,看这情况,街亭还是仓促应战。”

    “不然诸葛亮也不会细细嘱咐一遍,看来他也知道兵事有失。”

    “可惜,这马谡太胆小了,居然舍水上山……”

    “也不排除是惊慌失措下失了分寸。”

    “那你觉得是哪种?”

    霍去病一惊,下意识的回首掏。

    突然意识到身后之人是谁,堪堪停住招式。

    “陛下?你什么时候来的?”

    刘彻黑着脸。

    这小子刚刚是不是想打朕?

    算了,也怪朕不声不响的。

    不错,如此机警!

    “从你说速取陇上诸城开始,你小子也是,怎么不进去呢?”

    霍去病爽快一笑。

    “陛下生气太可怕了,臣就想着,等陛下消气了再进去。”

    刘彻笑骂一句。

    “臭小子,朕是那种迁怒之人吗。”

    “对了,你刚才说马谡是惊慌失措乱了分寸?怎么个意思?”

    霍去病看了眼天幕。

    “臣只是猜测,正月诸葛亮出兵,二月十七魏帝就到了长安。可想而知,这张郃救援只会更快。”

    “诸葛亮得知魏国大军出动才派兵将去守街亭要地,明显是先前就没重视陇右关隘,是仓促应对。”

    “马谡的兵力肯定不多,以为居高临下能占优势,但面对五万大军,估计也慌了神,不敢居高冲击。”

    霍去病笑了笑,

    “这一切都是臣的猜测,还请陛下不必挂怀于心。”

    ……

    大唐,

    “承乾,你认为街亭之失的原因在哪里?”

    李承乾不假思索的回道:

    “当然是马谡了!”

    李世民看着天幕里的街亭之战,缓缓道:

    “自古以来,马谡失街亭可以说是被千夫所指了。”

    “但根据事后诸葛亮的自贬上书来看,主要原因似乎并非如此。”

    “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其咎。”

    “这是诸葛亮自贬上疏里的内容。”

    “《蜀书·王平传》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魏书·张郃传》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这些说明了街亭之失马谡负主要责任。”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但,仅以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指挥不当导致街亭的兵败,来解释蜀汉此次北伐的失败是不够的。”

    李承乾认真听讲。

    “《马谡传》里记载,马谡被张郃所破后‘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王平传》记载马谡兵败后‘众尽星散’。”

    “《赵云传》引《云别传》记载‘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

    “这些史料都显示了魏军再反攻时,蜀军发生了溃败。”

    “但蜀军出征前‘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为什么遭到反攻时会溃败呢?”

    李承乾摇摇头。

    “阿耶,孩儿不知。”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头,这一场兵法对他来说的确晦涩难懂。

    “承乾,‘临事而惧’出自《论语》哪里?”

    李承乾回忆了一下自己背过的论语。

    “《论语·述而》载,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何意?”

    “意为,为将者应该临事忧惧、喜好谋划,不可莽撞逞匹夫之勇。”

    李世民赞许的点点头。

    “自古将诸葛亮这句话理解为不能训章明法,以至于临事而惧,所以招致失败之人,皆是不通经义之人。”

    “与诸葛亮之意南辕北辙。”

    “诸葛亮之意乃是反思自己未能做到‘临事而惧’。”

    李世民笑了笑。

    “世人皆说诸葛亮谨慎,但他却认为自己不够谨慎。”

    “他认为是自己不够谨慎,所以才有街亭之败,箕谷之失。”

    李承乾挠了挠头。

    “阿耶,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认为?”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头。

    “就这和前面的兵溃联系在一起了。”

    “蜀军出征时,军容整齐肃穆,但连连大捷让他们有了骄傲轻视之心。”

    “诸葛亮也不例外,他估算错了魏军的行军之快。”

    “也没明确陇西之地的要点在于隔断与关中的联系。”

    “等张郃大军到达街亭时,一切就都晚了。”

    “诸葛亮以为马谡能抵挡一阵张郃,赵云能挡住曹真,自己能收复陇西。”

    李世民感叹一声。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

    “诸葛亮斩了马谡,还诛杀了将军张休、李盛,夺了黄袭的兵,可知‘兵将不复相录’的溃败不只在街亭一处。”

    “北伐作战的失利,根本原因不在于马谡,而在于庙算不清,过于急躁,没有看清楚此战的要点。”

    “马谡的街亭之失,只是让蜀军庙算不清的危害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了。”

    李承乾思索片刻,抬头道:

    “阿耶,诸葛亮的临事而惧,是因为他知道一切的部署,但就是错估了魏军的反应之快了吗?”

    李世民点点头。

    “瞬间而下陇右三郡,整个蜀军都认为能从容收复陇西,然后堵塞陇右关隘,随后剑指关中。”

    “可魏军的快速应对打破了这个局面。”

    “若是一开始就堵塞陇山关隘,魏军便无计可施了。”

    “可惜…后来的姜伯约明白了,但也晚了。”

      有人要看硬核,这够硬核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