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大学生和大学堂(1 / 2)

加入书签

禾斗之学,科举之学,分科之学。

    和张溥商定的科学的三个定义,让朱由检颇为高兴——

    还是张溥这样的年轻人脑子灵活,不像钱谦益那样,在得到“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八个字之后,就陷在了里面。

    如今,钱谦益正在忙着给四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增加标点符号,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向实学方面引伸。

    之前提过的把明法科和明算科题目下沉、加入乡试的事情,钱谦益也装作忘了,根本没有再提——

    显然,钱谦益是觉得自身已经安全,不愿做这种有争议的事情。

    这个人更关心的,是和刘宗周争夺四书五经的解释权。

    对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则是有选择的忽略。

    朱由检因为钱谦益在用心办事,后面还有一件麻烦事需要让他去做。在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上,对钱谦益不好苛责。

    如今和张溥交流后,还是觉得让这个年轻人出主意更合适。

    以张溥在生员中的威望,更适合推进这件事。

    所以朱由检和张溥商量了科学的事情后,就借着科学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问张溥道:

    “张卿有什么办法,在学子中推广科学吗?”

    “科学以数学为基,如何把明算科以及明法科的题目,加入乡试之中?”

    张溥初闻此言,心中就是一惊。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就在四书五经上下功夫,对其它的学问,根本没有注意。

    就连去年朝廷决定举行明法科和明算科,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若非皇帝让他拜师徐光启学科学,他还不打算参加明算科。

    如今皇帝询问这件事,让他惊讶的同时,感觉很是为难:

    『我若反对此事,以陛下对科学的重视来看,可能会觉得我不能用。』

    『而且拜师徐阁老的事情,也有可能黄了!』

    皇帝安排他拜师徐光启,为的就是让他向徐光启学西学,融入大明科学。

    他若反对明算科的题目加入乡试,那就代表着他在内心之中不认同科学,皇帝如何会扶持他?

    这对张溥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因为他现在需要拜师徐光启,提高自己的地位。

    不同于历史上张溥成为进士后才向徐光启拜师,如今的张溥,只是一个太学生。虽然有些才名,和徐光启的身份比起来,却是相差巨大。

    更别说徐光启被朱由检早早拜为大学士,相比历史上的地位,高了不知凡几。

    张溥迫切需要拜师徐光启,提高他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只要他拜师徐光启的事情传回去,他伯父张辅之识趣的话,就会把折辱他的奴仆送给他处置。

    这对张溥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愿意错失这个机缘的他,开始思索着,如何按皇帝的要求,把明法科和明算科题目加入乡试。

    想到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设置,还有举人集议时确定的各科进士比例,张溥试着道:

    “学生以为若想把明法科和明算科加入乡试,最方便的莫过于扩招。”

    “可以把举人的名额增加一倍,给明法科和明算科分享。”

    “这样原本的考试不用变,像会试一样,增加两场考试即可。”

    这个办法,朱由检没有想过。因为他只记得会试分科,没听说过乡试也能分科,所以从没有想到这里来。

    但是在听到张溥的提议后,他觉得确实可以这样做。把举人看做硕士博士的话,确实需要分科。

    但是,对于把举人名额增加一倍,朱由检就十分慎重了。因为大明对举人的优待非常多,而且他前段时间还开放了举人任官资格。

    增加一倍的举人,引起的变动太大了,需要好好考虑。

    思虑之后,朱由检道:

    “增加举人名额,需要从长计议。”

    “但是卿可以放出风声,以后的乡试必然会增加礼法数算题目。”

    把自己的目的,仍旧是放在增加礼法数算题目上。

    张溥听得急了,急忙道:

    “陛下,欲收士子之心,非增加举人名额不可。”

    “陛下可知,当今天下生员有多少,他们是什么状况?”

    朱由检对此还真不知,他只知道大明的生员喜欢闹事,董其昌的宅第,就是被生员掀起舆论、鼓噪民众焚毁的。对他们为何闹事,却是所知不多。

    如今听到张溥想解说这件事情,朱由检当即认真聆听,正色道:

    “还请张卿解惑!”

    张溥见皇帝如此重视,还向自己请教。心中十分激动,觉得皇帝是一位善于纳谏的明君,沉声道:

    “大明科举之盛,历代从所未有。”

    “进士三年一科,每科进士二三百,三十年就是二三千。”

    “举人三年一科,各省举人名额合计一千四百多人,三十年就是一万四千多人。”

    “县试和府试每年都考,院试三年两考,每次录取的秀才,约有三四万人。三十年积累下来,就有六十余万之多。”

    “这些秀才除了向上考取举人外,只能凭借身份出入公门,在乡间获得一席之地。”

    “实在是朝廷取用的举人太少,他们没有出路啊!”

    秀才在大明的科举制度中,可以说是最底层。但是他们又有一些特权,有可能得到任官的机会。

    只是这个机会实在是少,大部分秀才都轮不上。很多秀才既考不上举人,也没有门路当官。很多人也不愿自甘堕落从事工商,只能凭自身秀才的身份,在乡间谋取一席之地。更有的一直在县学、府学,一直在当学生。所以生员这两个字,成为秀才的代称。

    这些怀着愤懑的生员,喜欢闹事的非常多,他们聚集起来,甚至能影响整个大明的舆论。

    张溥提议把举人名额增加,就是这个考虑——

    他想让大明的生员有更多的机会,为这些生员谋利益。

    朱由检听着张溥的说法,心中惊讶于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之多,也大概明白了大明的生员为何喜欢闹事,而且影响力巨大。

    因为以他的视角看来,这些生员就是失业的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

    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失业,能不发牢骚吗?

    他们在民间引发的动静,同样也会很大。

    所以,朱由检听完张溥的话之后,心中计算了一下,说道:

    “听你这么说,秀才升为举人的几率,现在已不到百分之三。”

    “举人升为进士的几率,则有可能达到一两成。”

    “难怪天下之间,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两者确实相差悬殊,应该扩招些举人。”

    认可了张溥的建议,朱由检却不打算按他说的办法扩招,那种直接增加一倍的做法,实在称得上太糙了。

    想到户部正在推行的分税制,还有增加催收的积欠,朱由检道:

    “举人名额增加多少,要根据人口、税收、完税情况从长计议。”

    “朕会让大臣好好商议,找出一个好办法。”

    “增加的名额,可以确定分给明法科和明算科。”

    “张卿以后对外,可放出这个风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