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李自成的野心(1 / 2)
从紫阁中走出,群臣只觉得恍如隔世。
在进入紫阁之前,他们绝对没有想到,皇帝会突然提议,把紫阁功臣的名单一口气定下来。
更没有想到皇帝在确定功臣名单的同时,梳理了整个大明的历史。把历代皇帝的得失,几乎都评价了一遍。
被皇帝带着回顾了一下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群臣只觉得受到了一次洗礼。对于如何治政,有了更多体会。
再加上被皇帝许下的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待遇刺激,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在紫阁上留下自己的传记。
可以说,朱由检这次评选紫阁功臣,是非常成功的举措。让朝堂上的臣子统一了思想,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评选紫阁功臣结束后,朱由检率领群臣重回琼华岛。
此时新科进士的琼华宴,已经到了尾声。朱由检看着这些进士,说道:
“紫阁功臣确立,应当天下欢庆。”
“众位功臣的赞语还没定下来,让这些新科进士拟定。”
“不拘对联诗文,只要赞语写得好,都可以被功臣文集收录。”
“并且把最优秀的赞语,写在功臣画像上!”
吩咐鸿胪寺官员,把紫阁功臣的事情向新科进士通报,让董其昌把一十九人的名字用大字写出来,向新科进士征集赞语。
一众进士没料到琼华宴举行的同时,皇帝和群臣评选出了紫阁功臣。在知道这件大事后,他们都觉得与有荣焉——
认为这次的琼华宴,必然与紫阁功臣一起,被人津津乐道。
所以他们都绞尽脑汁,为自己熟知的紫阁功臣写赞语。
一众功臣之中,最被人的熟知的当然是于谦、王守仁、海瑞、张居正等名臣。商辂的名字,在士子中的名声也很大,毕竟是大明惟一三元及第、官至首辅的人。
很多士子选择为这些人写赞语,但是也有人他们的赞语定然竞争很激烈,选择为其他人写。
每个功臣的名字下,都聚集了一群人,对着名字苦思冥想,甚至相互交流自己看过的功臣事迹。
朱由检在旁看着,发现紫阁功臣之中,果然数于谦最受推崇,名字下聚集的进士最多。最不被人待见的当然是陆炳,很多人觉得他配不上紫阁功臣。
好在这些进士有自知之明,知道紫阁功臣的名单是皇帝和大臣定下的,其中自有深意。没有什么人不开眼地对某位功臣的资格提出质疑,被皇帝和大臣厌弃。
不过他们的好恶,还是体现出来。除了陆炳的家乡人、或者卫所出身的军籍进士外,很少有进士为他写赞语。
这让朱由检更加认识到了人心向背,为自己听从刘宗周的建议、把朱载堉的事情延后而庆幸——
十九个紫阁功臣中,自己能强推一人已是难得。如果再强推一人,恐怕会降低紫阁功臣的公信力。
朱载堉此时的名气不能说没有,但是却称不上广为人知。如果他像陆炳一样很少有进士写赞语,对自己这个强推他们为功臣的皇帝来说,就实在有点尴尬了。还不如延后二十年,等朱载堉广为人知后再说。
此时朱由检心中,已经决定按紫阁功臣的待遇,为朱载堉编撰文集,鼓励人按他的乐律理论制作乐器、创作相关乐曲。
等到以十二平均律制作的乐器广泛使用,朱载堉的名字被人耳熟能详时。再把他的名字,列入紫阁功臣。
朱载堉提出的“理由数显,数自理出”,更要大力宣扬。让他作为大明数学的代表,助力徐光启、张溥等人发展科学。
转着这些念头,朱由检看到一些进士,已经在吟唱书写出来的赞语。当即命人记录,并让大臣点评。
这些进士能从举子中脱颖而出,才学都是都是有的。即使有人不擅长吟诗,写个对联、文章却没问题。
其中颇是有佳句出现,得到群臣赞誉。
这些进士得到大臣称赞后,一个个更加卖力。能够被皇帝和大臣同时关注的机会可不多,他们要用心表现。
在群臣的评选之下,很多紫阁功臣的赞语被定下。但是有几位功臣的赞语,却没有明显出彩之处。朱由检看了之后,先是从几个赞语中摘选佳句、把陆炳的赞语定下来,又指着于谦、海瑞、张居正等人的名字道:
“这些功臣的赞语,在报纸上向全民征集。”
“若有写得好的,同样纳入文集。”
“其余功臣的赞语,刊登出来做范例。”
把赞语的事情,当成一次大型征稿,提高人们向报纸投稿的动力——
毕竟写得好的赞语,能纳入功臣文集。
而且对赞语被选中的进士,朱由检也不吝赏赐,鼓励他们积极向报纸投稿,以后再接再厉!
至此,琼华宴方才完全结束。朱由检让这些进士好好在京城游玩,在庶吉士考选之后,进太学行政学院学习。以后会根据学习成绩,分配观政衙门。
至于选官之事,会安排在七月,在八月选官之前,给他们安排职位。
一众进士听到这里,都是高呼万岁。按照往年的惯例,考取进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授官。有的甚至要拖一两年,才能等到官职。
皇帝在八月选官之前让他们优先挑选官职,实在称得上皇恩浩荡,让他们欣喜不已。
而且这还没完,在皇帝和群臣离开之后,一众进士还没告退,又被内府监掌印王承恩告知,所有新科进士都能凭借身份,在顺天银行借贷一千两以下银子。
如果有人身上已经有贷款,内府监和顺天银行,会帮他们解决。
这个政策对家境富裕的新科进士没影响,但是对囊中羞涩的进士,却能解燃眉之急——
毕竟他们在京城还要待几个月,有些人的行囊,已经不太充裕。
所以这些人看王承恩的目光,也开始变化起来,觉得这个太监没那么面目可憎,而是和蔼可亲。
王承恩絮絮叨叨,又说明这是皇帝的旨意。是皇帝听说京债之后,给他们减免负担。所有即将为官的进士和副榜,都能享受这个待遇。
这让一众进士更加感到皇恩浩荡,下决心好好做官,报答皇帝恩典。
琼华宴的举办是四月九日,次日恰逢双日,并不是《京报》发行的时间。不过在朱由检的安排下,四月十日《京报》专门发行了一期增刊,报道琼华宴的盛况,以及紫阁功臣。
尤其是紫阁功臣的事情,更是被放在了头版,一十九位功臣的名字,都被列了出来。
再加上后面新科进士写的赞语,以及征集赞语的广告,这一期的增刊,引起人们热议。
酒楼、茶坊、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议论,毕竟于谦、海瑞这些功臣的名字,天下谁人不知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