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君主立宪的开端(1 / 2)

加入书签

对于给建文君泼脏水,朱由检是认真的。

    他自登极以来,已经四次看到有关建文君臣的奏疏——

    平均每年两次,已经成为每半年就有的话题。

    如果不把这股风潮压下去,建文君臣的事情,很可能成为月经话题,不断消耗朝廷的精力。

    所以他选择尊重臣子意见,把他们请求最多的给建文诸臣补谥,选择完全同意。

    对于建文君则极力贬低,避免影响到皇位传承稳定。

    为此,他不惜流着眼泪承认太祖在礼法上的过失,还把蓝玉案平反,把太祖杀戮功臣的源头栽在建文君上。

    对于另一件让太祖名声受损的事情,朱由检也打算栽给建文君:

    “国初有殉葬之事,源头始自哪里?”

    太常寺卿李标道:

    “殉葬之事,前元有之,国初因之,故而有此陋俗。”

    “英宗大渐,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殉葬之事遂绝。”

    “此英宗之德政也!”

    朱由检对这个回答不满意,追问道:

    “国初第一次殉葬,是在什么时候?”

    “有没有人,把事情的源头理清。”

    群臣心中疑惑,不知皇帝追问这个做什么。

    太常寺少卿钱谦益精通经史,此时站出来道:

    “国初第一次殉葬,是愍烈王妃殉秦愍王。”

    “太祖闻讯极为悲伤,为其赐谥愍烈。”

    “蜀献王《祭兄秦愍王嫂愍烈王妃》有云:嫂也孔贤,奋身同殒,父皇闻讣,以忧以伤。”

    朱由检微微点头,问群臣道:

    “愍烈王妃殉秦愍王,是太祖下的命令吗?”

    “除此之外,洪武年间可有殉葬之事?”

    群臣交头接耳议论,都不认为愍烈王妃殉秦愍王,是被太祖逼迫。

    愍烈王妃是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不受秦王待见,被秦王和次妃邓氏欺凌。

    太祖对她极为看重,甚至因此赐死了邓氏,怎么可能会逼她殉葬?

    她是因为活着就在受苦,又没有生下子女,继承王位的是邓妃的儿子,以后可能更受苦,干脆一死了之。

    这不能说是太祖下令殉葬,更不能说洪武年间有殉葬制度。

    所以,排除了这件事情后,第一次殉葬是在什么时候呢?

    很多人心中都有了答案。

    礼部尚书温体仁出言说道:

    “国初殉葬之事,源头在建文君。”

    “太祖驾崩之后,宫人多有殉葬者。”

    朱由检沉痛地点了点头,说道:

    “太祖遗诏之中,命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他连百姓的嫁娶都不愿耽误,又怎会下令宫人殉葬呢?”

    “这是因为建文君继承非礼,在宫中地位不稳,所以逼迫宫人殉葬。”

    “成祖和仁宗、宣宗没有分辨清楚此事,以至受到误导,死后同样有殉葬之事,直到英宗废之。”

    “这件事的源头,是建文君的恶行啊!”

    这个结论道出,群臣暗地里吸了一口凉气,纷纷认识到当今皇帝的用意:

    这是要把建文君当马桶,把有损太祖名声的事情,都倒在他的身上啊!

    如果流传出去,建文君的名声,可能会变得臭不可闻,再也无法翻身。

    右都御史成基命试着辩解道:

    “葬礼是由大臣主持,殉葬之事,或许是臣子为之,非建文君失德。”

    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建文诸臣都是有德行的忠臣,怎么会让建文君做下此等恶事呢?”

    “而且成祖、仁宗、宣宗的葬礼是三杨等人主持,难道说他们的嫔妃殉葬,是三杨等人的责任?”

    这话无人回答,因为三杨是文臣楷模、还被皇帝允许列入成祖功臣庙,他们怎么能让三杨背上这个恶名呢?

    而且建文诸臣也确实都是忠臣,刚才他们连齐泰、黄子澄都给补上谥号了。

    难道现在就转头追究他们的责任,说殉葬是他们鼓动的?

    所以情况已经很明显,只有建文君能背这个锅,建文年间的恶事,他都要自己背起来。

    群臣想到这里,陡然明白了皇帝同意给齐泰、黄子澄补谥的原因——

    这是要让建文君承担所有责任,找不到背锅之人啊!

    建文君的名声,恐怕要真的臭大街,湘王被逼自焚等事,也都要由他担起来。

    这让群臣忍不住捏了把汗,再次认识到当今皇帝的心机。

——

    如同他们所料,朱由检把殉葬的事情,完全栽在建文君身上。

    还说这是胡乱学习周礼导致的,建文君没有学好周礼:

    “周礼虽有殉葬之制,但是春秋战国之时,却已经被废弃。”

    “孔子曾经感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刘先生解释一下这句话,免得再有人误解。”

    刘宗周是不想配合皇帝给建文君泼脏水的,但是皇帝对他如此礼遇,他又不能不解释,只能道: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子《孟子集注》曰: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商周之时有殉葬,周朝渐用草扎而成的刍灵、也就是刍狗而代之。类似今日的纸人纸马,略有其形而已。”

    “到了孔子之时,开始出现像人的陶俑。”

    “孔子因为陶俑越来越像人,担心重新出现殉葬,故而有此感叹。”

    朱由检听得连连点头,向群臣道:

    “刘先生的解释,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孔子是不是这个见解?”

    孟子、朱子的话,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