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人机大战(2 / 2)

加入书签

就连裤子上都滴落了不少,相信很多人都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

罗念中自然不可能一直看到比赛结束,要是算上卡尔波夫,估计对局完没个两天时间是下不来的。

“麦卡锡,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工智能还差点意思,你们需要让它自己进化”。

人工智能,现在的人工智能和很多人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

最早的人工智能是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来的,不过实验确是在1950年。

当时他提出了一个概念性实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对话系统,用于评估机器是否能够使用人类语言来回复观察者。

如果机器的表现能够使人类难以分辨它是机器还是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通过了测试。

而这种测试还有个很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图灵测试。

也是在50年代,人工智能第一次浪潮来临,这次浪潮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逻辑。

第一次浪潮兴起的标志是有两位科学家纽厄尔和西蒙,他们成功的开发了一款能够证明数学定理的程序。

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在求解数学题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这两位科学家也找住了这一点,他们深入研究后发现,人类证明数学定理基本上就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分解,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

第二个步骤就是试凑,就是用已知的公式来解决推理子问题,直到所有子问题都得到证明,从而解决整个大问题。

两人开发的证明程序非常成功,一举证明了数学家罗素的数学巨作《数学原理》中的38个定理。

后来一位美籍华人学者王浩则开发了一种王式算法,用了不到九分钟的时间,就把这套数学巨作中的全部定理统统证明了一遍。

要知道这本巨作中的数学定理有350多条,罗素和怀海特两位大拿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完成了对它的证明。

用逻辑的角度构建人工智能,这个想法就像一个金矿一样,引得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来挖掘。

可是金矿毕竟有限,挖矿的人员又多,很快就被挖完了。

至此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结束。

时间来到70年代末,就在所有人都对人工智能心灰意冷的时候,漂亮国学者费根鲍姆在人工智能领域又发现了一座新的金矿,从而引起了人工智能新的浪潮。

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关键字还是两个,知识。

上一个人工智能浪潮的科学家已经把所有逻辑所能实现的可能性都研究透了,鲍姆提出,如果除了逻辑之外,我在给电脑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库,那么它是不是就能实现更多的可能了呢?

也确实是这样,知识加逻辑就组成了一个专家系统,也是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的标志。

专家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知识库,是用来储存知识的。

第二部分则是推理机,负责推理你的问题在知识库里帮你寻找答案。

这就好像一个人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又很有逻辑,理所当然就会成为专家。

比如说一个医疗类的专家系统,我们可以把所有症状都输入到知识库,这样它就相当于一个知识全面的医生了。

就拿感冒举例。

流黄鼻涕就是热感冒。

流青鼻涕是风寒感冒。

发烧是热感冒。

浑身酸痛是热感冒或风寒感冒。

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专家系统,自己的症状是流黄鼻涕还发烧,那么推理机就会找到知识库里的知识告诉对方是热感冒,可以吃什么药。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应该所有人都不陌生吧。

现在的屯门一号就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它之所以能和两位棋王下国际象棋,就是因为港湾的程序员把几万张的棋谱思路都储备到了它的知识库。

靠着它强大的算力,思考出怎么下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这种人工智能是怎么死的?就和百度人均癌症一样。

大量的无知人员往这个专家系统里上传一些自己认为很对的知识,造成了信任危机。

为什么不禁止他们上传数据?那样的话工作量太过庞大,没有哪个公司或个人愿意承担这个成本。

所以要想禁止对方又减少成本,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人工智能自己学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人工智能。

这就是罗念中所说的让屯门一号自己进化的意思,不过麦卡锡显然没听懂。

“难道它就不能没事的时候自己和自己下棋,研发新的棋谱和解题思路吗?”。

一句话,麦卡锡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久久才缓过神来。

“boss,你就是一个天才。

你不应该经商,那些铜臭简直是在玷污你的天赋。

你应该投身科学事业,我相信你绝对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学者之一。

真的,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找全世界最好的学者教导你相关的知识内容”。

看着麦卡锡满脸狂热,再看看一旁偷笑的众人,罗念中觉得还是先离开这里才对。

“boss,相信我,虽然你年纪不小了,但你的天赋足以弥补一切。

你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金钱和女人身上了,你的使命是探索世界,拯救全人类”。

哪怕是出了包厢,麦卡锡的劝导还没有结束。

看着上前两步楼上自己胳膊,笑意不止的克里斯丁罗念中没好气的说道“笑够了没有”。

去过麦卡锡说的那种苦行僧的生活?别TM开玩笑了。

还探索世界,拯救全人类,我可没有那种圣母心。

拯救全人类就交给你们这些人吧,我的职责就是帮你们延续全人类,让更多的人给你们拯救。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