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一章:Why-so-serious?(1 / 2)
如何把故事讲得让人欲罢不能,是电影最迷人的部分。
整个《黑暗骑士》给这个新剧组众人最强烈的感觉是:不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像是在看《24》精华版。包括查尔斯-罗文,艾丽卡-卡戴珊等人,都对电影已经成片的部分赞不绝口。
如果查尔斯是个影评人,他很乐意将“高潮迭起”、“悬念不断”、“如同过山车一样从头爽到尾”这样的褒奖之词送给《黑暗骑士》。若更深入地剖析的话,会发现胡一飞在这部《黑暗骑士》电影之中,完全摈弃了好莱坞几十年来屡试不爽的传统类型片叙事模式,进而大胆借鉴美剧的叙事节奏。
就像是另外一部《越狱》,却比《越狱》更加高端。
传统的叙事应该是啥样的呢?
一个叫悉德菲尔德的学者曾在多部著作中总结了一个好莱坞体制下成熟的商业剧本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结构: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对抗、第三幕结局;在建置一幕即将结束的部分,有情节点I;在对抗一幕即将结束的部分,有情节点II。情节点I和情节点II,分别是剧本在叙事进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情节点,它们的任务是将情节转向下一幕,表现形式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
好莱坞本质就是生产线,一个成功的模式是要经过无数的成功或失败的市场案例才总结出来的,而一旦有效,好莱坞向来不忌讳重复重复再重复地使用它。
查尔斯-罗文不敢说所有好莱坞剧本都是按照悉德菲尔德的教材来写的,但是极大部分商业和艺术佳作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发挥的巨大作用。
胡一飞却基本无视了一般模式的考量,而是从线索出发组织矛盾冲突,这就是为什么让所有人都感觉非常刺激的原因:美剧的编剧满脑子想的是冲突制造和解决的密度,他们不太考虑通剧节奏收放的问题;胡一飞的电影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就是不断地制造冲突、解决冲突、制造更大的冲突、解决更大的冲突……直到最后产生蝴蝶效应,演变为一场波及整个城市的战争和社会风暴。
从最开始的银行劫案——小丑、黑帮、高登,到“抓捕稻草人”——黑帮、蝙蝠侠、市民……
多达23个事件冲突,每个冲突牵扯到的人几乎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冲突都缺一不可,都为下面的一个或若干个冲突埋下伏笔;没有一个冲突能够涉及到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涉及到所有冲突;没有一个冲突统领全片;没有一个人统领全片。
这些人,这些事,都被一张巨大的网罩在其中。
每件事都得到了解决,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整个过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即使作为一位好莱坞顶级制片人,查尔斯罗文看过那么多电影,哪怕是《T2》、《教父》、《盗火线》这样的殿堂级电影,都无法在那么短时间内组织那么庞杂的网。
不得不让人佩服!
……
时间踏进了五月份,转眼间《黑暗骑士》已经开机拍摄了四个多月,在这新的一周。
斯嘉丽临盆在即,胡一飞却走不开。
他已经有点入魔了,表现实在非常吓人,惊人!甚至连迈克尔-凯恩,加里-奥德曼,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贝金赛尔等人都十分吃惊。
一挥手,命令开拍。
一句“action”之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