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脑洞大开(2 / 2)

加入书签

    “到时候你们一家三口可以当面求那些受害者的原谅,这样比较有诚意。”

    言罢,林耀东收起真实的百科全书,冰冷的眼神扫过叶二娘、虚竹与玄慈,语重心长道:“更何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今日我要杀了你们,虚竹是你们的孩子,必定怀恨在心。”

    “冤冤相报何时了!”

    “玄慈,一切因你而起,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要不你动手把虚竹杀了,罪孽尽归你身,这样就不用冤冤相报。”

    “我呢,乐得轻松。”

    “你们黄泉路上手牵手,奈何桥头并排走,一家人整整齐齐,对大家都好。”

    “这是我给你的体面,你要是不想体面,那我只能帮你们体面。”

    林耀东看向玄慈,面露微笑,抬手指向肝脑涂地的扫地僧:“你也看到了,我这人下手重,一拳下去,你们的死相超乎想象。”

    “阿弥陀佛!”

    玄慈看了看扫地僧残缺不全的尸体,僵硬的面皮微微抽搐,眼中满是悲苦之色。

    他、叶二娘和虚竹要是被打成那样,估计下了地狱都无法相认。

    “孩子,是我连累你了,今日我们便共赴黄泉吧!”

    玄慈不想自己的孩子死无全尸,心一狠,一掌拍出,啵的一声响,正好击在虚竹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这个穴位属于要穴之一,受到重击,很容易毙命。

    玄慈没有保留,虚竹全身剧震,眼前一黑,登时气绝,向后便倒,死得很快,不算太遭罪。

    “我的儿啊!”

    看到虚竹被玄慈所杀,叶二娘瞬间癫狂,声嘶力竭地哭喊一阵,抽刀自尽,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唉,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阿弥陀佛!”

    玄慈闭目,泪流满面,旋即一掌狠狠拍在自己脑门上,气绝身亡。

    一家三口,走得整整齐齐!

    林耀东看了一下,确实都没气没心跳了,就连属性界面都消失。

    不过稳妥起见,林耀东还是抬手轻点,射出三道无形剑气,在三人脑袋上补了一刀,确保万无一失。

    管你是真死,还是假死,脑洞大开,都别想活!

    少林的和尚只剩下少几十个面相富态,白白净净的老僧。

    他们选择留在少林,一个个立在山门前,打算以身殉寺,保住少林最后一丝颜面。

    这个世界上怕死的人很多,也有极少数是不怕死的。

    这些老和尚活了那么多年,早就够本了,现在为护寺而死,没准还能成为其他佛门的榜样。

    林耀东看出这些人的心思,哪会如他们的意。

    一个团体从外部破坏,还能重建。

    被赶走的和尚,没准哪天还会回少林。

    例如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佛门最终都能死灰复燃,重新崛起。

    是因为信仰吗?

    或许有部分是因为信仰,但更多是因为利益。

    佛门的收益极高,立个山门,弄几座泥菩萨,就有很多二百五上赶着烧香送钱,求平安顺遂,寻找精神寄托。

    如此一本万利的生意,自然有人争着做。

    而且佛门免赋税、兵役,不事生产。

    寺庙的香油钱多了,就会开始逐渐兼并土地,寺庙不用交税,钱又拿去买地,地又不交税。

    就仿佛滚雪球一样,地盘越滚越大。

    地盘一大,难免和其他势力摩擦,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就需要大量的武装人员保护利益,僧兵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少林为什么收留那些犯事之人?

    是因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些犯事且还能逃到少林的人,通常武功都不错,很能打。

    否则早就被人给嘎了!

    这些人加入少林,相当于壮大了少林的武装力量。

    人一多又会生事。

    对于国家而言,尤其是生产力不高的封建王朝,佛门那就是爬在它们身上吸血的蛀虫。

    三武一宗之所以灭佛,就是发现了佛门的危害。

    在唐武宗时期,更是有“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说法。

    而僧人每天敲敲木鱼,念念佛经,不仅衣食无忧,有武僧护法,能独霸一方,还受人尊敬。

    对比普通百姓的生活要好很多。

    加上佛门忽悠人的手段确实厉害,懂得传销洗脑。

    将利益与信仰结合,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捆绑人心。

    这才是佛门难灭的原因。

    林耀东并没有动手解决那些老和尚,而是看向那些脱离少林的僧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些在寺庙中生活多年的和尚,过惯了悠闲的生活,让他们去种地干活,当平头老百姓,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和尚都不愿意,离开少林,多半会转投其他寺庙。

    想要彻底瓦解一个势力,最好的方式是从内部着手。

    “你们既已脱离少林,我不会为难,不过未免有人对少林还保佑幻想,还需要立个投名状。”

    林耀东指向山门前的一群老僧:“我的意思,你们懂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