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1 / 2)

加入书签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没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

    毕竟晚晴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是毫无实权的光绪,哪怕是独揽大权的慈禧想要变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制度早已经僵化,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这帮洋鬼子我服务了你们四十年,现如今却要帮那个逆子来夺我的权。”

    “1906年,袁世凯编练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镇被铁良收入囊中,仅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指挥权。”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满洲镶白旗出身的铁良。”

    “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说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求保护使馆。”

    刀枪不入一听就假得离谱,就更不用说枪炮不伤了。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战诏书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就盘算着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

    要是没有慈禧祸国殃民,说不定大清国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会遭受耻辱。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但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慈禧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并且大清公司从道光开始就不断出让利益,到了光绪这会已经卖无可卖。”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他只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压得下面的大臣不敢生出异心。

    “各国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双方是一种战而不宣的状态。”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找了一些义和团在宫里表演刀枪不入,让慈禧相信义和团有实力对抗洋人。”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正所谓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1898年9月,在顽固派官员刚毅等人的煽风点火下,慈禧头脑发热。”

    “就连各国公使也是纷纷照会总理衙门,扬言如果光绪被废,必将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望好自为之。”

    “慈禧通知地方督抚,洋鬼子打到家门口了,朝廷决心迎战,你们都来帮忙。”

    即便慈禧想要动手解决公然挑衅清政府的东南九省,至少也要渡过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再说。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他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清苦,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人要杀我?”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大清国很可能会亡于这场战争。

    “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大佬,张之洞与湘淮两系的关系都很好。”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先后病死,一向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

    “可是就在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载漪杜撰的假情报。”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看得出来,大清国的局势之所以一步一步恶化,以至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这个妖后一手导致的。

    “这要是交权了,我还有活路?”

    “慈禧觉得废立皇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事,我决定让谁当皇帝,与你洋人有什么关系?”

    “1899年前后,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装力量大致分为两部分。”

    “由于只是内部通知,所以慈禧当时也没有将宣战诏递交给各国公使。”

    “一道是下给顽固派的,慈禧让他们整军备战。”

    “如果不加以制衡,地方长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独立局面,大清迟早要完。”

    他都有些怀疑太后病急乱投医,居然也能相信这些江湖骗子。

    “现在一些电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朱棣:东南互保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不过即便错过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时机,照这样下去,清政府的灭亡已成定局。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一个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后来刚毅跑到涿州溜达了一圈,回来也对慈禧说义和团枪炮不伤,犹如神明附体。”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收拾了南方军头后,铁良又被慈禧当做棋子,处处与北方军头代表袁世凯暗中较劲。”

    “铁良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八旗贵胄,扶持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补空缺。”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毕竟那时候慈禧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兵力没有兵力,发动政变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