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中原蛊盆,三足鼎立(1 / 2)

加入书签

杨长因为要赶回河东,便仍以郑建充为延安知府,并任命萧恭为兵马统制,同他千余奚人亲随辅助守城。

张清带着西夏宗室赶到,在延安府半日休整与补给,就继续开拔向河东进发。

延安府到河东有两条路。

一条顺着洛水官道往南,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再向东,最后渡河黄河进入河东解州;另一条是出延安府往东,顺着清水(延河)抵达黄河,渡河就到达了河东的隰州。

前者路宽可行马走车,沿途的城池镇甸极多,但整体路线呈‘L’形,路程会远上很多,后者多是河谷狭窄道路,部分路段还要翻山相对难走。

如果不考虑有敌人拦截,前者路远反而行军速度更快,但如果一旦遭遇到西夏守军,就有可能引出更多的敌人。

杨长就带了两千人,即便每一个城就顺利通过,也都需要停留下稍作安抚,他不想在路上消磨时间,便带着俘虏走了难走的东线。

此时岁末天寒地冻,东线沿途草料补给困难,也正因为这个顾虑,杨长才将主要是骑兵的萧恭留下,带着近千步卒翻山越岭。

好在当时这一片没有下雪,带着兵马俘虏在山间苦行半个月,于次年正月(1131年)抵达晋州临汾。

李乾顺及宗室百余人,就暂时被安置在临汾。

杨长已近两年没来晋州巡视,此次他还要调朱仝去西夏坐镇。

他心中挂心河北局势,便让赵福金带着仇琼英先回,自己则留下处理交接事宜。

河东是杨长的基本盘,晋州则是基本盘中的基本,由朱仝、萧让两个亲信分管军政。

当日接风宴。

朱仝得杨长要自己去西夏坐镇,当即起身拍着胸脯表态说道:“晋王攻灭西夏功盖寰宇,却让为兄去坐享其成,当兄长的岂有不允?你就说什么时候走吧?”

“还有几天就是正月十五,兄长等过了上元节再走不迟,这几天多陪陪妻儿与老母,顺便交接一下军务.”

杨长握住朱仝双手,两人做了这么多年兄弟,感谢话已经不需言说。

当初击败娄室收复汾州,等到晋州一下由重要防区,变成兵源输出及军粮输出州,杨长见朱仝尚未娶妻,便和扈三娘亲自做媒,聘娶扈成妻家一个侄女,两兄弟也算攀上了亲戚。

听了朱仝与杨长的对话,萧让也搭话提醒朱仝说道:“哥哥此去西夏,估计短时间回不来,要不要带着家人同去?”

“这个嘛”

朱仝看到杨长蹙眉,当即铿锵说道:“她们在临汾住习惯了,我看还是不要带去,况且晋王让我过去,肯定不是去享福的。”

“兄长所言不差。”

杨长一脸严肃颔首,正色说道:“刚才兄长说坐享其成,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么会事,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现在西夏情况还非常复杂,兄长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那边现在.”

“原来西夏局势这么严峻?那不带家眷过去是对的。”

萧让听到了杨长描述,原本轻松的脸上也显出凝重,同时又不忘安慰朱仝,“哥哥放心,我定会照顾你家中老小,就专心帮晋王戍边守土。”

“我省得的。”

朱仝捋着美髯,语气很是坚定,跟着又问道:“晋王,我只用维持现有状态,不收复没收的州县么?”

“算了。”杨长摆手对曰:“此时西夏的驻军太少,尽量不要轻易动兵戈,多用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只要拖半年等我拿下河北,就可以抽调兵马来增援,届时再处理遗留问题。”

“知道了”

“其实也没有半年,冬去春来还有些两个月,即便关中西夏军想反扑,亦或者吐蕃想趁乱占便宜,也得等到三四月左右,所以兄长也别太有压力。”

“在你麾下做事,我能有什么压力?大王不用担心,我没事的。”

看到朱仝这样说,杨长欣慰点头肯定,随后招呼吃了一巡酒。

喝到兴头上,萧让借机问道:

“大王,我按你的吩咐,将李乾顺等西夏宗室,暂时集中安顿在临汾,若是西朝廷不接收,防范这些人聚在一起生事,我回头还会分散安置。”

“等一等吧,郑建充派人去了汴梁,估计不久就有消息,但你也做好准备,切记不要过分薄待了,也不要安排到贫瘠地,毕竟人家是主动投降,要为后来人做表率。”

“我省得的。”

萧让话音刚落,朱仝又接话补充:“大王,既然西夏尚有隐患,关中也还有二十万兵,把这些人握住当人质不好么?为什么还要送给西朝廷,问题是西朝廷会要吗?”

“呵呵。”

杨长摇头笑道:“权利之下哪有亲情?兄长不妨看看东西朝廷,你觉得他们会花代价,把太上皇给接回来?那些被逮到金国的俘虏,会成为这两兄弟弱点?”

“这个.”

“至于要不要俘虏,如果正常人一定会要,毕竟只是花点钱安置,就得一个灭国的美名,试问哪个帝王不动心?”

“哈哈,喝酒喝酒。”

萧让端起酒碗,笑呵呵打断两人,说道:“我明白朱兄的意思,他清楚大王为人节俭,不想养一堆闲人,其实恨不得西朝廷都接过去。”

“节俭是美德,过于节俭就成了抠门,人家那么大国家都忘了,保其家眷衣食无忧,总是应该的,行了,今日我们几兄弟难得相聚,就不揪着军政一直聊,好好吃一回酒。”

“行啊,下次再一起这样喝,不知要等到何时”

朱仝想到自己要远行,情不自禁说了句伤感话,杨长则表示自己会多留几天,这样的聚会天天都可以有。

就这样,杨长在临汾留了三日,几乎每天都会饮宴团聚。

直到正月十二,眼看着上元节要到了,一天到头很少着家的杨长,此时也准备赶回阳曲,陪自己妻儿团聚过节。

然而。

此时的杨长已不是微末小民,身上肩负着几百上千万百姓责任,时间就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