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少年气(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唯有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他的意见才能算是具备了真正的价值。

连建言献策的渠道都不可能有,就更别提产生什么影响了。

那就打不通了。

另一方面,饶是他杨奉畑胆子很大,但面对这么多同行,也有点怕犯众怒。

常浩南过去就对这位总师的性格有所了解。

都打过不止一次。

而他也只需要编辑一个回应短信群发出去了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喝两大杯水之后还是口干舌燥。

常浩南对于杨奉畑的感谢,倒也是发自内心的。

“也没什么,一些个人感悟而已。如果学校方面需要的话,我倒是也可以整理出来……”

“小常啊,你昨天晚上那段发言,就是回答主持人问题,最后还超时了的那段,简直说到大家的心坎里面去了!”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个……

毕竟以对方的能耐,只要能在他们的项目上多花点心思,不说直通大结局,至少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7年这会,国内还没有推出短信业务,因此手机真的就只是个移动的电话,如果打不通……

最简单的例子,如今的常浩南已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装备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路线。

“杨总谬赞了,我当时临场能想到那些,也是得益于在参加八三工程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说到底,还是得感谢您,还有众位前辈给我提供了足够好的机会和平台,包括我这次能够拿奖,也还是仰仗了诸位前辈和同事。”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算是双赢。

在跟杜义山敲定了后续宣传上的一些事情之后,常浩南第二个联系的自然是唐林天。

几分钟后,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在昨天参加仪式的时候,常浩南在一张表上面看到了几个人在竞争奖章过程中的相关情况。

聊到这里,前者又在电话里透露了一个小秘密:

“脱敏反应是吧……”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常浩南在随后四个月时间里玩了一波大的,导致这个名字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内部的高级别人员里面很快扩散开来,盯上他的眼睛相比之前已经多出来了不知道多少倍。

跟后来某位采访丁中礼院士的女主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次,常浩南没办法用戏谑的办法支应过去。

就像常浩南最早的成果,也就是新舟60项目衍生出的那个机翼常氏模型,如今几乎已经在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内部推广开来,如果不是还有保密需求的话,恐怕其它行业也会开始采用。

其实不然。

“您是我面对过的,最年轻的专访对象,一般来说,人们在面对一个少年英才的时候,总是期望他表现的更意气风发,或者说更张扬一些,但是您昨晚的表现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状态。”

主要是这帮媒体选择的切入点确实很独特。

别的不说,就拿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多物理场仿真课题为例。

在报上自己的名字之后,电话那头用一副了然的语气让他稍等一会,显然打电话的人对于自己的回电早有准备。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种行业内按部就班的规则会限制真正天才的发挥。

“连续报道……一周?”

脾气火爆,甚至带着些许江湖气,不过也是直来直去,言出必行。

除了意料之中,杜义山还有唐林天的来电之外,还有几个陌生号码。

那自然是因为代表603的易元和,代表14所的郭林以及代表自己的姚梦娜和徐洋是分别打来的。

杜义山的语气中带着罕有的激动:

“今天有不少媒体找到学校这边来,想把你昨天的发言稿要过去全文刊载,我和他们说你回答问题那个环节是临时加的,所以没有发言稿,那些记者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

“放心吧,他们有数的。”

因为新的电话被不断打了进来。

但在经历了刚刚的狂轰滥炸之后,好像也不算什么了。

电话那边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十几分钟后,当常浩南在学校会议室里看到常被称为姐姐,但其实比他大了快20岁的某位知名主持人时,最初还是吃了一惊的。

虽然这个年代的通话质量比较一般,声音信号损失很大,但常浩南还是马上听了出来。

总之到了和常浩南打电话的这功夫,他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和解,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蓉城611所、涪城624所、南郑182厂、筑城648所、乃至常浩南前世工作过,今生暂时还只是有过一些工作上联系的29基地……

成功经验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比一百个院士的表态都有用。

于是他低头沉思了一会。

考虑到现在还差一点才到下班时间,他就算给家里打电话也大概率不会有人接,所以还是先回拨了杜义山的电话。

刚刚打开冰箱门,正准备取几个鸡蛋做番茄炒蛋的常浩南直接停住了手上的动作。

而常浩南自然也能猜到杨奉畑的心思。

技术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哪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也绝对不能丢。

是杨奉畑。

这个年代还没有各种猖獗的电话诈骗,因此回拨陌生号码一般不会带来什么问题。

当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总算告一段落之后不久,常浩南就接到了可以准备开始访谈的消息。

不过仔细想想又很合乎情理。

眼下这个时代,太缺少正确的方向引导了。

常浩南一边换衣服一边腹诽道。

尽管知道杨奉畑大概率是开玩笑,但常浩南还是赶紧阻止。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杨奉畑第一次提出要给常浩南申报五四奖章的时候,打的算盘本来是以此拉住后者,再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等对方毕业之后争取让他直接入职。

也总算理解了刚刚杨奉畑所说的“红人”是什么概念。

或许是常浩南总算醒过来并开始回电话的消息被不知道谁扩散了出去,在结束了和徐洋的通话之后,他便不再需要主动回拨了——

尽管相当一部分电话只是表达一个简短的祝贺,只有611所薛炽夀和他多聊了一会,但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常浩南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手忙脚乱。

阵仗很大,不过以五四奖章的分量而言,也值得这么搞一回。

不得不说,央视派出来的这个团队,专业性还是没问题的。

“挂楼外面就不必了……”

“也正是考虑到你的情况特殊,所以个人事迹介绍播出的顺序,当然也包括之前颁奖典礼时候你们的出场顺序,才特地安排成了按照姓氏笔画,而不是按照奖章编号,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把你排在最后出来,给节目制作方和当时的主持人多一些缓冲的时间。”

“那倒不用你再麻烦一趟,这种事情,央视的主办方那边自然会有记录放出来,只不过会稍微慢一点而已,这次关于五四奖章的报道恐怕要持续至少一个星期时间,不着急的。”

但如果要是搁在一年之前,他刚重生过来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人在意一个普通大学生是如何指点江山的?

后者的来电主题很是简单,一是向他表达正式的祝贺,二是狠狠夸赞了一番他昨天晚上的表现。

主持人没有出声打断,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答案。

大概十几秒之后,常浩南才重新抬起头来: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少年气不是不羁,不是张狂,不是目空一切,而是历经千帆,仍葆有赤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