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市场爆炸(2 / 2)

加入书签

    重点是……    

    现在你请来了个菲奖得主,你倒是爽了。

    可我上哪去找个愿意接10万经费项目的菲奖级别大佬啊?

    好在梁绍修主动开口解了围:

    “常教授说了,他不看头衔只看能力……所以不一定得是其它菲奖得主,只要在业界有一定的口碑和声望,他就愿意合作。”

    卡索雷总算松了口气。

    如果是这样,那钱不钱的反而不重要了。

    单凭常浩南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力。

    甚至就这说话的功夫,他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了几个名字。

    反正有潜力的数学家嘛,法国是真的不缺……

    ……

    实际上,常浩南这一波主要就是为了借个名字用用。

    至于最关键的改进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本身,他甚至都没用系统出马,单靠自己就很快完成了。

    如果不是想着借助合作者的工作再扩充一下论文的主体内容,甚至都可以直接发表。

    而就在他埋头于理论研究的这段时间里,外界却已经因为那条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声明,而掀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减产,算不上什么新闻。

    由于很多南美国家的土地早就被美国企业买空,所以国际大豆价格并不特别依赖那几个州的产量。

    因此最初反映在期货市场上面,也就是正常范围内的价格波动。

    真正要命的是,在那条预计减产的消息过后,几大农业公司很快作出了响应,表示这一轮的气候灾害并不只会影响到美国,而是有可能导致整个美洲的农业产量降低。

    同时由于预计产量减少,他们将相应调低未来3-5年内的库存规模至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从地理角度上讲,由于美洲大陆缺少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所以粮商们的预估和担忧不无道理。

    至少没人敢否认这种可能性。

    而这,终于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反应。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美国中部大豆的上市时间是每年9月份。

    而在今年的前七个月里面,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如同平常。

    因此,当8月份的减产消息突然传出时,下游产业根本来不及、也不可能找到其它的替代供应商。

    于是,期货市场的价格终于突破了理性范围,开始一路暴涨。

    再加上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闻风而动,疯狂建仓炒作推波助澜,导致在短短20天左右的时间里,大豆期货价格从原本的367美元/吨上涨到了惊人的650美元/吨,并且完全没有缓和涨势的余地。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下游企业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原料维持运转,纷纷做好了出海抢购大豆的准备。

    当然,也有明眼人看出了这一轮价格疯涨背后的异常。

    照理来说,国际粮商在粮食市场内纵横捭阖多年,本身并不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能力。

    这次哪怕不是有意为之,也绝对带着推波助澜的目的。

    如果真的放任国内企业出海,在高位购入大量期货,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吃大亏。

    然而,在整个行业的普遍性恐慌之下,理性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根本无力挽回局面……

    “赵组长,我们已经连续发布了五次建议和告警,但下面的反馈……并不乐观。”

    华夏农业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名工作人员满脸无奈地向农业部专家顾问组组长赵广生反应道:

    “除了几个国资背景的企业同意暂缓以外,就只有大概四五十家给出了积极回应,剩下的全都没有停下准备采购的动作,其中几家龙头企业更是准备结伙出国,想要利用规模优势一次性购入超过1000万吨的期货,以获得ADM和嘉吉两家公司的优先供货权……”

    作为农业口的资深顾问,赵广生早就对此有了心理准备。

    所以一开始,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反应。

    然而,当赵广生听到最后两句话的时候,还是恼火地拍了一下桌子:

    “简直荒唐!”

    吓得对面的助理一哆嗦。

    “高价采购也就算了,但是不想着利用市场规模压价,反而联合国外粮商搞内部倾轧……”

    赵广生的咆哮声几乎响彻了整个走廊。

    不过,也只是无能狂怒——

    相比于被牢牢把握在国家手里的主粮,大豆这类经济作物确实处在一个几乎完全自由发展的情况之下。

    即便是农业部,也只能发布提醒和建议,而无法真的强制要求这些企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一通发泄之后,赵广生无奈地坐回椅子上,深吸了一口气:

    “帮我草拟一份建议,让中储粮马上放出一部分储备进行市场对冲,至少暂时稳住这些企业,不能让他们就这么一窝蜂地出海扫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