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抢回属自己的权力(1 / 2)
李恪心知这应该是以千年为单位的大范围气候变化导致的结果,只是这些知识他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也就没有说出来了。
但他很敏锐的感觉到,也许从自己出使以来,那一系列悬而未决的疑问,似乎马上就要有答案了。
如果说在历史的发展理论里,有什么彻头彻尾的谎言的话,那么“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这一句,肯定能在榜单上排上前三。
李恪在襄城修好铁路之后,程风见物思喻,很快修正了他对于历史演进的看法。
之前他的想法相对朴素,属于那种关键时刻历史是由人来推动、在关键位置上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的观点。
但见到铁路之后,程风受到启发,将自己的史观修正成为了节点与路径的结构。
这个结构李恪之前简单地与程风提起过,但他的历史知识虽然广度够,但深度却差了太多,所以只能交给程风进一步发扬。
最终,程风给出的结论是历史的发展就像是一列开出始发站的火车,在它出发前,有无数条铁路、也就是路径,通往接下来的不同车站,历史的随机性是指火车在车站的时候。
没有人知道它接下来会开往哪一站,拥有非常大的随机性,但它在本站的随机性是上一个车站所决定的,因此是被锁定的。
而一旦火车选定了接下来的车站,那么它接下来的发展就已经可以确定了,但这个确定也不等于必然
,因为同样的两个车站之间可能有不同的道路相连。
因此,在对历史的走向进行预测的时候,首先要判断的是当下的时间段是处于节点上还是路径中,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做重大抉择的时候。
而如果是后者,则要看清前方的节点是什么,然后确在保驶往下一个节点的路上不要翻车,以及同时思考在下一一个节点前的选择。
只有在这时,人的意志才是有意义的,而在节点与节点之点的路径中,人所能做的事情实质上是极其有限的。
以李泰的话为例,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就相当于路径,在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的前提下,西域的部落一定会逐渐南迁,与中原王朝发生接触与争夺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所谓结点,则是在部落与大安的战斗中,凉州边城被攻破这件事。
这个结点决定了大安的历史必将走向灭亡,同时也决定了大唐的先祖们必将进入中原地区,以秩序输入者的身份变成中原的统治者。
越过了这个节点之后,大唐就走上了之前中原王朝同样的路径,由于来自西边的秩序输入的中断。
以及自身秩序的不断消耗,大唐变成了一个新版本的大安,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再次被西北方向秩序入侵的结局。
而李泰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了两个节点间的路径而已,就目前来看,他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以大唐这边的人们
常用的说法,这个叫顺应天意。
“本王的祖辈在雍凉经营时,早就与匈奴和北苑的草原人有过接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