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施粥(2 / 2)
桃木剑原本枯黄的表面现在更是白皙,就好似女人的肌肤一般细腻。
“还是周婆婆厉害,这刺绣的手艺可得不了。”孙大娘夸赞着周婆婆的手艺好,不时还让周婆婆指点。
这几天他一直在法坛前祭炼桃木剑,每日三炷清香不断。
“朝廷哪有余粮赈灾,这河南的官啊,不得了。”周婆婆谈起河南山西的官府,不住的摇摇头,“遭难,遭难。没趁火打劫就是起了善心,更别提赈灾。老妇就说啊,这朝廷再这么下去了,迟早会闹出大乱子。”
然后收短剑于腰间,拿着这块无字的玉牌放在眼前。
周婆婆说着自己的一路而来的经历,李道玄这才知道原来周婆婆是在回故乡的路上时遭了劫匪,跟随的丫鬟遭了命,只留下周婆婆一人。
这块玉佩李道玄也是研究了很久,依旧没发现其有什么作用。曾经为此也问过九叔,九叔说他也不清楚。最后只得和凤凰木一同随身带着,等到日后有机会再看。
如此做工不俗的玉佩,而且或许还有其他自己未发现的妙用,现如今还未弄清楚之前,还是不用为好,以免自己暴殄天物。
他翻出临别赵老三时,赵老三送给他的盒子,打开就看到里面安然躺着的金条。
周婆婆听孙大娘的话,面色有些伤感,摸着手上的绣刺说道:“自然是有家人,只是老妇人这一路颠簸而来,早与人家走散。一路跟着灾民走走停停,就流落到了这里。”
就见这短剑此时竟锋利无比,很快就将玉石切成数块。
用手帕抹去泪水,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
李道玄大抵听完了这两位老妇人的对话,便走上前去与孙大娘说道:“孙妈妈,我需一些竹子,帮我去寻几根吧。”
“孙妈妈还是要多多用心,这钱财于我虽是不多,但总归是李家的银子。”李道玄叮嘱道。
李道玄也未曾客气,一来管这赵家之事本就为了赚些行脚的细软,二来这赵家一行差点博了自己的性命,便也就欣然收下了。
“朝廷没去赈灾?”李道玄不解的问着。
两人坐在那儿好似姐妹一般,当真是亲切的不得了。
“这事啊,也无能为力了.”李道玄轻叹。他心中自是知道,自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在停泊于金陵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人签订下那份条约开始,这清廷便注定是一個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的朝廷了,而周婆婆所担心的“大乱子”,也已不远了。“婆婆若是想留下,就安心住在这里,若是想离去,等我忙完了村中的事,就帮婆婆打听打听去处。”
“婆婆还有家人?”孙大娘疑惑问道,她以为周婆婆是三少爷从外面带回来的孤寡老人,没想到周婆婆还有家人,这倒是让她分外不解。
而她故乡则是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只不过因事住在河南,后来河南闹旱灾,周婆婆原本是想回陕西。
当时李道玄见一堆金银之上,一个精致的木盒盖子敞开,其中装着这枚玉佩,而那盒子竟百年不腐,他便觉此物不凡,一眼相中,为此还和燕子李三赌斗了一番。
拿出一根金条,李道玄将盒子合上后重新放好,又从包裹中寻到之前在龙陵里所得到的玉佩。
赵老三为了感激李道玄,在得知李道玄需继续北上后,便奉上了丰厚的财物,其中除了先前那块极品羊脂白玉,便是一些金银和银票。
回屋前,他与孙大娘交代了想在村口施粥救灾民的事,孙大娘听后不免露出来为难的表情:“少爷,家中粮食也不多,这里平日里就这么些下人,每月李夫人给的银钱也是有限,怕是不能买太多粮食回来。”
“应当可行。”李道玄看着玉牌点点头,又将金条拿起来。
“老妇还以为那些吃观音土事是假的,谁知道这事却是亲眼所见。那人啊都饿的受不了,这树皮草根都能吃。那小石块磨成粉,混着白土就做成饼,一个个的塞进肚子。然后这肚子撑得受不了,好多人活活噎死。唉,老妇就看不得这些事。”周婆婆哀叹着,将手中的针线活也放下。“好多人啊,这路上卖子卖女的,那么大的孩子,几两就给人。甚至几块烧饼就能换个女娃娃,当真是无可奈何。”
“哪里的话,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周婆婆自谦的笑道,“要真说聪慧,还得是我那孙女。她呀,才是天生聪明。”
没多久孙大娘就寻来竹子,都是长势颇好的大毛竹,摸上去也是结实,颜色清脆,李道玄对这竹子很是满意。
右手成剑指,朝着火上一指,念:“着!”
就见一团火焰盘踞手指上,从明亮的橙黄变为深邃的赤红。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