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错误理由(2 / 2)

加入书签

    但这次我们原路回返,还是不得不顾忌他们的情绪,给他们回家看望家人的时间。

    而且侯爷,因为放这些降卒回家省亲的亲兵举动,这一路上各个城镇中还有不少的青壮自愿加入我们福安侯府的队伍。

    这些兵源的身体素质,我都仔细检查过了。

    若是再在徐州府内补充一些潜力兵员。

    侯爷,我有信心训练出两卫媲美赵氏虎牙卫和千里狼骑的绝对精锐!

    到时,我们…”

    赵兴汉说得唾沫横飞。

    看得出来,赵兴汉对赵氏的两卫绝对精锐那是垂涎欲滴,对亲自带领这种绝对精锐也是肖想已久。

    朱承武能理解赵兴汉这种军功世家子弟对统领绝对精锐的渴望。

    更何况赵兴汉现在还断了武道前路,宗师无望。

    但这并不能成为赵兴汉违背他命令的理由。

    一个大势力要想发展得好,要想力往一处使,那最好只保留一个声音。

    “赵将军,说说吧!现在我们麾下有多少军士,成分又如何?”

    朱承武打断了难掩兴奋的赵兴汉,如是问道。

    虽然朱承武打算给赵兴汉一个深刻的教训,让赵兴汉明白他的命令不能被无视。

    但朱承武还是先要了解清楚福安侯府的军队家底。

    在这方面,赵兴汉明显比高要更为擅长、更为了解。

    “侯爷!我们最开始从徐州城出发时总共动员了五卫约两万五千正规战兵,除此之外还有差不多同等规模的辅兵。

    之后一路战斗,虽然有着侯爷和诸多武者攻坚,但还是损失不小。

    幸亏这一路上,我们筛选降卒吸纳,到烟台关时差不多有了正规战兵五万人,其中约两万人是我们从徐州城出发时带着的老卒。

    除此之外,辅兵也激增到了约四万人。

    在烟台关和烟台守军激战后,退走之时,我们麾下大约还有正规战兵四万六千人,辅兵四万人。

    之后,这一路上因为放降卒回家省亲,他们说动了当地不少青壮加入我们。

    侯爷,现在我们麾下已经有正规战兵六万余人,辅兵六万五千余人。

    如此规模,我们大可以号称二十万大军!”

    赵兴汉说着说着又开始激动兴奋起来。

    赵兴汉还是第一次统领如此多的军队。

    要知道这个时代,大家都有夸大的习惯。

    像福安侯府现在正规战兵六万余人、辅兵六万五千余人的规模。

    对外宣称二十万大军中规中矩。

    一旦遇到一些喜欢夸大,喜欢靠吹牛给敌人造成心理压力的统帅,同样的规模,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都不是叫不出来。

    要知道整个大明王朝,对外公布的也只有一百五十万军士。

    当然,作为一方王朝,大明王朝的这个数据几乎都是实数,而且都是战兵。

    “还有,侯爷,经过我的集中检测,我们麾下这六万余战兵中,几乎有七千多人符合绝对精锐的身体潜力。

    只要再招一些,勤加训练…

    要不了几年,我们就能拥有两卫绝对精锐!”

    说到这里,赵兴汉又开始兴奋了。

    统领绝对精锐,是赵兴汉心中的梦。

    赵兴汉没想到,这个梦这么快就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好了,赵将军!你想没想过你这一路上带走了如此多的青壮士卒,当地的守卫、劳作怎么办?

    这些军士的家人又该如何安置处理?

    是接来徐州城还是放任不管?

    若是不管,这些士卒的忠诚能不能得到保障?

    若是接来徐州城,徐州城能否安置下这么多的外来者?住宿、吃食、工作岗位…这些如何解决?

    还有这突然多出来的十多万军士,我们福安侯府的财政可能负担?

    这十多万士卒中,又有多少其他势力的探子?”

    朱承武再次打断了兴奋的赵兴汉。

    抛出无数问题,给兴奋的赵兴汉浇下一盆大大的冷水。

    “侯爷,这些不该是我一个武将该考虑的吧?

    而且这一路上的城镇又不是您的封地,我们为什么要管他们当地的守卫和劳作?”

    朱承武的连续发问,让措手不及、准备不足的赵兴汉当场愣住了。

    最后,赵兴汉只得如此回答。

    虽然在福安侯府初立,人手不足的时候,赵兴汉也兼任过福安侯府的诸多职务。

    但当时赵兴汉兼任的都是管理岗,不负责具体业务。

    而且后来,随着福安侯府发展壮大,赵兴汉就一一卸任了他那些兼任的职务。

    一心管理麾下侍卫队和修行武道。

    要让对现在的福安侯府缺乏全面了解的赵兴汉现场回答朱承武的一连串问题,赵兴汉真心做不到。

    “赵将军,你作为武将可以不考虑。

    但我作为福安侯,很多事情却不得不考虑。

    而且这一路上的城镇虽然现在不属于我的封地,但以后却未必不会归我管辖!

    真的要现在破坏,以后再花费大力气去重建吗?”

    朱承武反问着赵兴汉。

    朱承武的反问让赵兴汉不知如何应答。

    难道要赵兴汉说那些地方现在可以先不管吗?

    他不是不知道福安侯派系聚集在一起的目标是什么?

    王位!

    一旦成为大王,整个大明王朝都是朱承武的领地。

    而且他吸纳了那些地方那么多的青壮士卒,一旦他公开发表不重视那些地方的言论…

    在这个世界,地缘、宗族观念可是很重的。

    那样肯定会打击麾下士卒的士气!

    引起部分士卒对赵兴汉的不满。

    这些赵兴汉不得不考虑!

    毕竟那些青壮士卒现在都是赵兴汉手下的兵,是赵兴汉组建绝对精锐的基本盘。

    “还有,赵将军!

    本侯让你们以最快的速度回返,你不该质疑本侯的决定!

    自作主张打乱本侯的部署!”

    直到这时,朱承武才道出了他不断抛出问题质问赵兴汉的根本原因。

    刚刚所说的一切都不是朱承武生气的真正原因,那只是借口和铺垫。

    真正原因是赵兴汉不听命令!

    “果然如此!”终于听到这句话的高要越发低眉顺目起来。

    他就知道,赵兴汉这一路上的固执坚持和自作主张不可取。

    可惜,高要虽然深受朱承武重视,但到底是一介内官,在军队的威望比之赵兴汉差之甚远,根本无力改变赵兴汉的坚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