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居然连这么私密的事都知道?!(2 / 2)

加入书签

    《难经》、《伤寒》、《金匮》,你都了如指掌,此三经,天下九成病例,都拦不住你。

    结果诊所的药材,他一天就辨识完成了,因为都是常规药材,而且是加工炮制的药材。实在没有什么难度。

    再让他给徒孙背书,带着他坐班,这种无聊的事,他不想干的。

    但王援朝观察了病人的舌头,舌淡红,苔薄白,还有舌体胖大,这是脾虚,水湿痰饮之证。

    王援朝觉得,反正也没啥事,那就在这多练练手吧,反正技多不压身。

    所以患者不是寒凝血瘀,而是脾虚宫寒,气虚而滞则血瘀。

    于是,王援朝大胆的问了一句:

    “大姐,您是不是大便干燥,两三日才来一次?”

    中医五经,

    结果马二琴道:

    这就很淦!

    天下病证,王援朝看的大差不差了,无非就是对中医再有新的感悟。

    黄云的大女婿王胜,在中医学校学了三年,而据王胜交代,他有一次回家,发现弟弟看他的医书看的很入迷,以至于他都站在身后好久,都没有发现。

    因为他太年轻了,比诊所的四代学徒还年轻,所以病人宁愿排队等别的医生,也不要在王援朝这看病,弄的他有点小郁闷,只能拿个《神农本草经》在那翻阅,顺便和整理药材的学徒聊聊药材。

    至于《伤寒》、《金匮》,王援朝第二本背习的书《医宗金鉴》,就是这两本书为纲,各家注解集大成。

    这装备栏还怪智能的咯!

    所以,他喜欢大部头的医书,越大越厚越好。

    郑光明背穴位的时候,王援朝就跑到别的医生那边,看人家治疗。

    王胜可能这么觉得,黄云是这么觉得,马二琴更是铁定如此。

    针灸一道,你都能烧山火、透天凉了,你还有什么需要学的?

    如果你真想再进一步精进,就是多临床,熟能生巧了。

    而且,也是因为脾虚,脾胃失和,胃气上逆,才有干呕症状。这是他刚才观察到的患者的一个不经意的小表现。

    虽然能放进去,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最上面那一本,下面的若干册,跟没放一样。

    加上诊脉也是细脉,细脉主虚证,也主湿证,脾虚自然有湿证。

    很快,一个女病人来治疗痛经的,师兄辩证寒凝之证,开了少腹逐瘀汤,能温经和逐血瘀,效果不能说不对。

    是故,你该学的都学会了,我该教的也都教了。

    这次过来,也是想跟师公把针灸后面的几卷熟悉一下。

    由此观之,可能王援朝早就把王胜的医书翻烂了,所有的知识一直在脑海发酵,只待有人帮他完成那最关键的点拨,令他茅塞顿开。

    《黄帝内经》,伱自己感悟,才必有收获。

    你要是想在这边出诊,我倒是可以帮你背书,介绍一个你师伯师叔们的小诊所。”

    不是师公作保,即便在这边,也不行。

    那女同志本来以为跟前面的病患一样,大医生看完了,小医生再学习一遍,看在中药材便宜的份上,费点时间就费点时间了。

    结果,这小医生居然连这么私密的事都知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