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秒变小迷弟的敖海源(1 / 2)
爷儿仨钓马步鱼一直钓到了晚上21点。
晚饭都是李建颖做好送到的情人坝。
吹着海风吃晚餐,倒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6月下旬的夜晚,虽说00后已经都高考完出来放肆嗨了,但是广大的80、90后中青年群体依旧是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
因为加班熬夜到凌晨三点的是他们,泡着枸杞通宵追剧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该嗨的时候,他们依旧是“高手”!
就比如现在,整片区域都是人,逛街的,出来吃的,跳舞的,唱歌的。
但是钓鱼的可能就敖海源一家四口。
“哦呦,马步鱼哦!个头还不小的啦!”
敖博兮的身后走过来一个看上去稍微有些年长的男人,操着一口江浙地带口音的普通话。
“哎,小姑娘好棒的啦!这女孩子钓鱼可不得了!”
“扬竿时候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哈,对,温和一点!”
……
敖海源听到敖博兮这里有人好像在对自己女儿的动作进行指导,就走过来看看。
“您是?”
借着路边的灯光,敖海源感觉这个上岁数一脸笑容的老头很熟悉,但是绝对不是身边认识的任何一个人。
“您是朱家明老师吗?”
突然敖海源脑子灵光闪现,他想起来这是谁了!
1995年,敖海源还在上小学5年级。
那个时候的物价还没有现在那么疯狂。
当别的小伙伴都在疯狂收集各种贴纸、卡片、奇多圈和迷你变形金刚的时候,敖海源仅有的那点儿零花钱,基本都贡献给了渔具店。
别人书包里老师总能翻出来零食或者玩具,而敖海源的书包老师永远不会去翻。
因为怕钩子扎手!
在95年,敖海源也是偶然一次在去买铅笔芯的时候,在报刊亭发现了《中国钓鱼》杂志。
那个时候敖海源还真没意识到,钓鱼也会有期刊杂志,而且还是国字头的。
在没有看到这本期刊杂志之前,敖海源所有的钓鱼技艺都是野路子,要么看别人钓,要么听自己的父亲言传身教。
很少有一个正规且专业的书面指导。
直到看到了《中国钓鱼》杂志。
问了一下老板价格,不算太贵,2块7 一本儿!
算算也就是一袋奇多带拐弯儿的样子,自己的存钱罐还有不少钢板儿,也就没有多犹豫。
直接拿下!
可是一看就再也收不住了。
床板儿下边儿、课本里面、同学家里、学校书桌。
一本儿两本儿还好藏,可一多了就藏不住了!
最后还是被父母发现了。
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买了一年多了,十几本杂志厚厚的一摞,气的老老敖差点儿没给敖海源买的杂志来个人道毁灭。
后来老老敖对敖海源说。
“我当时气的不是你偷着买杂志,而是有这么好看的杂志不告诉我!”
……
而印象最深的,就是敖海源通过“我的钓鱼照”版块认识了全国很多的大师级人物。
其中就包括眼前的这位老者!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大师满天飞!
那时候,台钓刚刚在国内流行开来,眼前的这位老爷子也是台湾钓鱼名人廖心阳先生最后一批学员之一。
与大多数竞技钓选手在管理塘中练出来的技术不同,这老爷子是在湖泊、河道和池塘的野钓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在传统钓技的基础上接受悬坠钓鱼技术,并使之适合不同水域,所以他的技术实用性特别的强。
要说对敖海源钓鱼生涯影响最大的人,除了自己的父亲之外,国内钓鱼是这位朱家明老师,另外一个就是海外施庆华先生。
见到了儿时的偶像,敖海源也不知道现在是该上去握手还是该去合照。
“你认识我啊?”
朱老爷子对于突然被认出来也是感到万分惊诧。
“太认识您老了!我第一次认识您是从中国钓鱼95年第11期杂志上,您在我的钓鱼照中发的照片配图,您用3米6的手竿,2号主线,1.2号子线,钓起来一条16斤的草鱼。”
“然后就是96年2月期,您写的台钓钓起15斤的草鱼那段。”
……
巴拉巴拉的,敖海源抓着朱老爷子的胳膊说个不停。
“咱爸这是怎么了?怎么抓着一个老头儿的胳膊不放?丢钱了还是找到失散的亲人了?我都没见过他这样抓着爷爷!”
敖慕之背着自己的竿子提着桶也走了过来。
敖博兮瞥了一眼这个二货孩子。
你信不信你当着老爸的面儿说出来这句话,他能跟老妈考虑再练个小号儿传宗接代!
而你,等下次出海去的时候三个人,可能回来就剩我和老爸了。
敖海源继续化身小迷弟,和朱老爷子交谈着。
“哎呀,你记得很清楚啊!”
朱家明老爷子也是非常开心,难得这么大岁数出来玩儿还能碰上自己的粉丝。
二人一番交谈下来,当得知敖海源现在的身份是海大的老师之后,而且的专业也是与渔业有关的,还带着海钓社的众人获得了那么多成绩后,朱老爷子就更开心了。
“你这个老师做的真棒,推广钓鱼活动推广的真不错,还带着学生恢复海洋生态,不错!”
朱老爷子对着敖海源伸出了大拇指。
“您今天是自己一个人来的?”
敖海源看向朱老爷子的身后,却没看到别人。
“不是,我和老伴出来遛弯儿。每年我们都会出来海边城市旅游一番,我喜欢大海,出来钓钓鱼,放松心情,让我觉得自己更年轻!”
朱老爷子笑着回答敖海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