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工作不同(1 / 2)

加入书签

钟瑖听朱琳语气有些有那么点不善,和昨天上午一样,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

  钟瑖把OA关了,抬起头,伸手拿过杯子,打开一看,空的。朱琳见状,立刻道:“我给您泡杯咖啡吧。”

  说着,跑了出去,冲了一杯美式。

  钟瑖喝了一口咖啡,让脑子清醒一下,然后手里捧着咖啡杯,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朱琳见到钟瑖一本正经的样子,噗嗤一下笑了,“您这副样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钟瑖又嘬了一口咖啡,“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之间,在工作上本来就应该亲密无间,不应该有任何隔阂。”

  “那钟总,您和之前的助理是怎么沟通的呢?”

  “以前的?”钟瑖挠挠头,想了下:“我之前的助理是男的,我还在开发部经理的时候就跟着我,他也是学技术的,我们沟通起来,很简单,有什么说什么。”

  “他会安排你日常的行程吗?”朱琳问。

  “我们共享一个日程表,他会把需要提醒的日程安排,标注在上面,APP会提前通知我。”

  “不用人提醒。”

  “一般不用,除非他觉得我忘了,会专门过来提醒一下。”

  “那您把那个APP跟我分享一下,我以后也这么提醒您。”

  钟瑖找到那个APP,推给了他朱琳。

  “还有,应酬的时候,你会带着他吗?”

  “一般不带,他孩子还小,老婆工作也忙,所以除非有特别需要他的场合,我一般不找他应酬。有些场合需要带个人,我就从市场部或者企划部找个人陪着。”

  “所以您在北京的应酬就没想带着我?”朱琳问。

  “我为什么要带着你呢?我不是说过了么,那是我的私人应酬,姜总要我介绍个朋友认识。”

  “可姜总带了sally,韩董也带了Nicole。”朱琳追问道。

  钟瑖耸耸肩,“他们带什么人,并没有通知我,甚至韩董过来,也是临时起意。我事先也不知道。反正我就是单纯当一件私事办。”

  “公司的事,怎么是私事,再说,韩董和姜总都触动了,说明这件事很重要。”

  钟瑖又耸耸肩,他明白,朱琳说的对,他的职场转换还没完成,一个高管,甚至做到了副总,也只要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就好。可到了总经理这一步,就要学会独当一面,眼睛既要要关注自己的地盘,也要延伸到自己的周边。特别是上面的方方面面。一个老总,如果只做用工合同上的事,肯定是做不好的。

  所以姜总叫他介绍王飞认识,其实就是交代工作给他。他就应该把这个当工作。还好,王飞能力很强,不负姜总所托,不然就是没完成上面交代下来的工作。

  钟瑖心里一阵后怕。当了分公司总,自由度的确高了不少,但对他方方面面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要管得了下属,做得了项目,还要能完成上面交代的工作,甚至是主动承担上面的工作。例如邓总的母亲看病,例如韩董需要一个认识一个做金融的专业人士。

  微博上有个无厘头的人,还是我的同行,因为在北京稻香村没买到心仪口味的月饼,一怒之下竟然打市长热线投诉。

  我也想投诉稻香村,但不是北京那家。北京、苏州俩稻香村,都说自己是正宗的,还互相打过官司,最后不了了之。倒也不是哪家故意侵权,不过资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两家相隔千里的点心铺不小心撞了名,灵感可能都是来自于辛弃疾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本来遥遥相望,各做各的生意,百来年一直相安无事,之所以后来打官司,不过是到了新时代,地球突然变小了,苏州这家稻香村竟然跨了半个中国,把分店开到京城,惹恼了北京大爷。

  前两年一亲戚给我们寄了盒北京稻香村的点心,说实话,除了甜点,干点,和苏州的没什么区别。

  苏州人喜欢甜,喜欢到包子、面条都会放糖,老苏州做菜,别说鱼肉鸡鸭,就是炒盘青菜都会撒一点糖。说是可以提鲜。有时候效果还不错。有位北京老饕,在一家北京馆子吃炒鳝糊,总觉得没在苏州吃到的鲜,以为鳝鱼不新鲜,我告诉他,其实就是厨子考虑到北京人口味,没放糖而已。

  喜欢归喜欢,却不会过量。所以苏州的甜点心,又不会像北方那么甜到齁人。所以我一北方哥们到了苏州很崩溃,你们这包子面条都是甜的,点心却又不甜了。

  食物养人,也养人性格,苏州人性格,清甜又不浓烈,润物细无声,让人不知不觉沉溺。但这食物有时也害人,很多苏州老人,生活习惯良好,却三高严重,究其原因,就是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太多的糖。

  还有油。

  苏州的点心,不像北方那么甜,也不像广东的那么外表油润,外人以为健康,会忍不住多吃两口。殊不知,看似清爽的外表下,其实口味一点也不轻。

  就以月饼为例,苏式酥皮月饼的酥皮是猪油和的面,看着白净清淡,可热量绝不比泛着一层油光的广式月饼低。

  不止月饼,苏州的大部分点心小菜,都是掺猪油的。

  这也是我想投诉的地方。刚来苏州的时候,吃稻香村的麻饼,我那时小,嘴馋又嗜甜,一口咬了一半,嚼了两下,舌头突然碰到一块东西,冰凉、松软、油腻,就像一条肥硕的虫子。我忙吐了出来,低头看时,深褐色的枣泥馅里,嵌着一元硬币大小一块冷猪油,天冷,猪油凝固,从麻饼的断面发出一线惨白肥腻的油光,像极了一条咬掉脑袋的僵死的虫。

  我小时候最讨厌肥油,猛地吞了一大口猪油,只觉得胃里翻腾,哇的一声吐了出来。我妈还怪我,说我浪费,还说我不懂,点心放了猪油才滑润香甜。

  自那后,我就开始了我的踩雷之旅。过年吃年糕,热腾腾一口咬下去,见手里的糕里埋着半块核桃仁大小的肥膘,透亮油润,一颤一颤还冒着热气。清明吃青团子,咬一口,发现褐色的豆沙馅里藏着若干绿豆大小的肥猪肉粒,豆沙亲润了猪油,甜腻得让人发疯。早饭吃烧饼,咸烧饼里会夹一些米粒大小的肥肉粒。甜烧饼倒没有肥肉粒,可它的糖酥馅竟然是熟猪油调的。偶尔下馆子解馋,我大口吃着清炒虾仁,旁边长辈也会冷不丁的来一句:“嫩吧?猪油炒的才会这么肥嫩。素油炒的都发柴。”

  更别提苏州的面条了,冬天吃的慢点,碗面上就会凝出一层厚厚的白油。至于甜咸粽子里夹一块麻将牌大小的肥膘,汤圆里滋出烫嘴的猪油,已经是常规动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