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复四郡(1 / 2)
建兴六年,冬。
因河北三州初安,为了防止曹魏余孽死灰复燃,诸葛亮留治邺城,负责安抚关东大族,以及强化大汉对关东各族的控制。
期间,诸葛亮连续颁布三条诏令,特赦赵、冀、并、幽四州,往后五年之内,租税赋役仅缴半数。
其次,诸葛亮以修惠陵邑的为名义,迁徙魏旧臣夏侯霸、司马师、陈群、高柔等三万五千家至关中,免十五年田租。
其末,劝募河北百姓能内徙河南、关中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
第一条尚好理解,第二条则是出于防范曹魏死灰复燃,将曹魏旧国的大族势力连根拔起。
毕竟家与户不同,三万五千家的数量远在户数之上。以西晋迁蜀民为例子,在蜀汉灭亡后,西晋为了避免蜀汉死灰复燃,尽迁旧臣三万家至关中、河东。
其中随刘备入蜀的薛氏,一家中就包含部曲、百姓足有五千户之多,且薛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河东薛氏至此而闻名。
故三万五千家的曹魏旧族,无不是拥有武力、经书的大家族,不仅可以丰富关中人口,更能抵挡日后胡人南下。
第三条,劝募人口较多的河北百姓南下中原,则是希望通过减少人口为手段,削弱河北士族。
不仅于此,诸葛亮听取蜀人李福的建议,将在益、梁二州定居的中原人士,以免田租、赐田宅为条件,劝募众人返回原有籍贯居住。
之后,经汉与鲜卑多次磋商谈判,双方达成临时性条约。
汉在幽、并二州边境设边市,赐三万匹巾帛,十万石军粮与鲜卑,承诺不会拐卖鲜卑胡人为奴。
鲜卑不限制马匹输入中原,并承诺以治水(今朔州恢河)为边,让出侵占的阴馆、马邑、楼烦、班氏等代、雁门二郡城郭。为了回报大汉的赏赐,轲比能象征性送回三百户汉民。
在西域问题上,因诸葛亮坚决不愿放弃西域,在田豫的奔波下,双方暂时搁置西域,总算达到东和西战的战略目标。
田豫因谈和有功,诸葛亮拜其为护鲜卑中郎将,兼任雁门太守,协助陆逊整顿并州边防。
两国和谈之后,刘禅以巡疆为由,征得诸葛亮的同意,在赵云的护卫下,从邺城北上,巡视幽、并二州边郡,并派人招降平州孙权。
与此同时,霍峻为了建设关西边防,让司马芝负责营造新都,自己率文武翻越山岭至高奴(今延安)。
深冬时节,陕北高原的风格外的凛冽,配合着冷气,让常年生活在南方的霍峻,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裹紧身上大氅,霍峻驻步眺望废弃的高奴城邑,蹙眉深思。
邓芝摊开陈旧的上郡舆图,说道:“相国,关西北部山脉纵横,河套被鲜卑占据,欲为关中建屏障,当以横山为界,恢复上郡诸县。”
草原出现强盛的游牧民族时,以关中为京畿的王朝,会在北部建设三条防线,以为屏障与出击之用。
从北往南依次为阴山、横山、陕北三条防线,在汉唐北驱游牧民族之前,最多只有横山、陕北二线,故常常会被匈奴、突厥杀入关中。
今南汉所接手关西的疆域,因南匈奴、鲜卑、东羌之故,仅有陕北部分防线,横山已是沦陷,河套更是被鲜卑盘踞。
为了防备关中安全,更为日后收复河套,霍峻必须为南汉整理出一套契合实际的军事制度,以及边防体系。
“欲复关北旧土,恐怕不易!”
赵昂摇了摇头,说道:“关北崇山峻岭,匈奴、羌胡盘踞其中。今欲恢复疆域,则势必要与诸胡交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渊与赫连勃勃皆为南匈奴人,刘渊趁西晋内乱,建立了匈奴汉政权;赫连勃勃借助鲜卑、匈奴之力,建立了胡夏朝。
二国之所以能建立,除了领袖的能力出众外,更是因南匈奴从南迁起,常年生活在陕北、横山附近,拥有广泛的统治基础。
至于宋夏对峙时期,在陕北出现的横山羌,其早可以追溯到东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