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大秦帝国三部曲所想(2 / 2)

加入书签

  至于屈原,他应该是一个冤大头,他永远活不到张仪那份洒脱。在剧中曾经有一节是秦王与张仪谈论屈原,他们都承认屈原有经世济国之才,而张仪却说了一句,他和屈原之间要看背后站的谁。张仪背后站的是懂他、大胆用他的秦王。其实楚怀王也是比较懂屈原,也很信任他,但两个王的性情却不一样。

  我甚至会想,如果张仪跟着楚怀王会怎么样,我想张仪是绝对不会跟着他。我想张仪是绝对不会选择像楚怀王这样的人,因为他这个势利之人,要的是大利,得大利必有大人相扶持,而楚怀王却做不到。而赢驷也绝对不会用屈原这样的人,毕竟屈原做事过于莽撞,没有张仪的大气,也不会像张仪这样驰张有度地利用贪欲,并游刃有余地在君子和小人之间游荡。

  君子小人,这个问题倒真印证了《易经》中的阴阳。其实阴阳互补、共存,能做得了小人和君子,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仪和赢驷、赢稷和范睢都做到了,只是张仪和赢驷偏君子的方向多一些,而赢稷和范睢偏小人的方向多一些,所以整个格局就不一样了。就拿张仪来说,他本人有才,但绝对不会嫉妒人才,为秦国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哪怕自己最终被挤出秦国。他也知道自己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为了自己心目中指点江山的梦想,他不会去计较,该退时,会想到退身的计策。

  而范睢却不一样,他就承认自己是一个小人,所以会有小人作风,那样大的战争,却任用明明自己都看不的庸才,结果使秦国遭到重创。他虽然美其名曰报恩,其实那都是小人行径。而且他那么不择手段地陷害白起,结果一代名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含冤而死。

  人们说物以类聚,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也就会受到影响。也许赢驷一直跟这些偏君子的同事共事,所以他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直有着君王的君子风度。其实他真可怜,因为在大婚时被自己心爱的人刺了一刀,在一生中都在心灵中留下了阴影,也不知是不是那刀的原因,导致他那么年轻含恨而亡,总之,他算是比较有君子风范的君王。

  而赢稷却不一样,可能从小的经历,让他有斤斤计较的性格,后来跟着范睢相处长了,似乎也把范睢的小人作风也吸收了过去。他是那么爱听小人之谗言,就那么明确地告诉白起,白起不如范睢。而且在处理赵国二十万俘虏上,他也做得太不地道,让身为赵人的白起妻子给白起带去了一张空纸,真让白起心寒极了。他知道明明知道白起不会反,而且也反不起,可是却还是以小人之心度他,杀了白起。

  当然编剧在剧中对秦国人物的塑造还是有些偏心,过于美化了他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样的,但不管怎么说,大秦的纵横和崛起还是有了历史的灵魂和沧桑,让人去思考、感悟。

  该怎么说

  《大秦帝国之分裂》已经看完好几天了,没看完的时候,我的热情是那么高涨,想着一定要写写自己的感想。可是看完后,我如何也提不起兴致来写,总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我心里想抵触着。所以我从百度上搜关于商鞅的一切,而且还要再看看《史记》中是如何写商鞅的。在我的记忆中,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并不好,起码就有这么一句很鲜明的话“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对商鞅的印象并不好,毕竟我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观看《大秦帝国》的过程中,让我改变了对商鞅的看法,可是随着结局的一步步结束,我又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不可否认,这部电视剧拍得的确很有水平,但相比于我前面看到的那两部,这一部让人感觉历史气息稍弱了些,江湖气息太浓,这就使人感觉这部剧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又大打折扣。《史记》上没有提到过商鞅的家人,只是提了一句“遂灭商君一家”。而且我从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应该是没有白雪和荧玉这两个人物。

  剧中说白雪的父亲早亡,可是我曾查到白圭曾在秦国经商,但因不满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转至他国。而荧玉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因为虚构,所以总觉得过于美化电视剧中的人物,感觉自己那个心理的底线受到了挑战,毕竟司马迁在我心里是比较公正的历史学家。

  而且我又看了一遍《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对商鞅的功绩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而商鞅也的确太过于恋权,不肯丢掉手中的一切,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其实商鞅这样聪明的人,应该明白秦穆公死后自己所处的势态,如果此时他能居功而退,即便秦国旧势力再恨他,凭他为秦国创造的伟业功绩,他不至于受到“五马分尸”的酷刑。结果他还是被抓住了小辫子,受了历史上最严酷的酷刑。

  历史上应该不会像剧中那样,在他临死时有美人相伴,有那么多人为他举行活祭,毕竟现在还是残酷的。就因为贪心,他做不到,毕竟他没有张仪的那份洒脱。其实秦国作为外来人员,在秦朝庭上,张仪得罪的人也并不少,虽然他的结局也不是很好,但起码没有性命之忧。所以凡事还是过犹而不及吧。

  就像商鞅变法,以法治国的确让秦国强盛,但到了秦国末期,法治的苛刻,使得这么一个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被陈胜的起义军以蝼蚁撼大象之势很快地瓦解。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似乎早已经有所体会,而且也曾借助一篇文章写了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当然那些治国的理念也不是一个小女子能看得明,分析的透的。只能算的上是对历史的一点粗浅的感悟吧。

  不过看完这三部历史剧,还是比较佩服三部剧的导演和编剧,能把这样宏大的历史环环相扣地展现出来,并带着不同的色彩,或是悲凉或是大气或是风趣或是缠绵……也的确是难的。相比较我可能更喜欢第二部。那一部虚构的成份也比较多,但起码不会挑战人的心理底线。而且演员也把人物拿捏的比较到位,比如英明而义无反顾却在晚年得丧心病的秦惠王,洒脱又有前瞻,既能推荐人才,又能容得人才超过自己的张仪,不甘失败奋力同命运抗争的公孙衍以及各王侯将相都诠释的比较到位。

  这三部历史剧还是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只是感觉太散了,竟不知道该如何去陈述,再加上这种无俚的情绪一闹,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困到心里去了。既然困了就困住吧,毕竟世上憾事也不止一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