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8)(2 / 2)

加入书签

  已经六岁的宁安跟徐佑军说:“爸爸,你帮我想想办法,找块地,让我把这些树苗种下去。”

  徐佑军:“……等着。”

  他买了两瓶好酒,约上徐广生、周博文,去了徐建功家。

  4个男人凑到一块,再喝几杯酒,你一言我一语的,能搞出不少事。

  这次四人会谈之后,徐建功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商讨徐家屯的未来发展问题。

  最后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开荒,把整个北山给清理出来。

  这也是他们四个人喝酒的时候商量好的结果。

  宁安通过小桔子看了他们的酒局,当时,徐佑军说,其实他想过自己承包荒山,但是现在包产到户刚刚施行,谁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变,“我这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事能干。所以,咱们以村集体的名义干,到时候丰收了,全体村民都能分到钱。咱们一起富起来,谁也说不出错来。”

  徐建功说:“这样的话,分给你个人的就少了。本来你可以赚大钱,现在就只能赚小钱了。”

  “安安稳稳的比什么都强。我就想好好把我闺女养大,让她吃得饱穿得暖,高高兴兴的,让我娘老了以后能过上好生活。这就行了。我没什么大志向。再说了,村里人都富起来,多少得念着点我闺女的好吧,以后多照顾着点她就行。”

  “这还用你说。”

  北山并不是什么大山,只是丘陵地形上一个凸起的小山包,上面长满了松柏和各种带刺的小灌木。

  除了开采石头,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个小山包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如果漫山遍野都种满果树,它的经济价值就上来了。

  徐家屯的地形是三面环山,北山、西山和南山,被三个小山包围住了,处在一个小山洼里。如果北山搞得好,还可以把西山和南山也给弄出来。

  这个时候,分产到户刚过了一年,所有人的集体观念还是很浓,大队长的威望还很大,他说要发展集体经济,要大家出工出力,大家就都出工出力了,根本没人会去想“凭什么让我干活”这类问题。

  当然,徐建功并不是让大家白干活。

  “以后,等果园发展起来,赚的钱除了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的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会给大家分红。今天大家出了多少力,大队还给大家记工分,等果子卖出去,再折成钱发给大家。不是让你们白干。分红也是根据大家今天出力的多少来分,你干的越多,以后分的越多。当然了,要是果园没发展起来,那就另说了。”

  大家都笑起来,跟他说:“没事,我们老农民,不怕出力气。大不了就是白干点活,没什么损失。但要是发展起来了,我们就赚了。”

  就这样,全村总动员,忙完了自家的活,都去北山开荒,清理杂草树木,清理石头,往山上运土,大一点的树木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如果村民有需要,可以拿走,抵一部分工分,杂草树枝这些,谁弄的谁拿走,可以当柴烧。还有石头,也可以运回去盖房子用。

  从清理北山开始,徐建功在山脚下专门划出了一块地,让徐佑军负责育苗工作。

  育苗这块,就成了徐佑军的个人事业,以后大队的果园子要进果苗,就从他这儿进。先欠着账,等赚了钱再支付。

  1981年,7岁的宁安跳级上5年级。徐家屯的北山果园正式开种。

  这件事情并不好做,光是给果树浇水就费老鼻子劲了。

  但是每个人都挺有干劲的。

  因为宁安之前种的那些果树第二年结果,比前一年多了很多,村里人都吃过了。

  尝到了味道,他们就知道,这些果子要是能种出来,一定能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

  别说现在已经允许个人做点小买卖了,就算是不允许,这果园是他们村集体的,卖给供销社、食品站也没问题。

  而且这荒山上,种粮食是肯定不成的,还不如试试种果树。

  徐家屯不光在山上种满了果树,在村子里、在田间地头,那些行道树也都换成了果树。

  1983年,果树开始挂果。

  与此同时,西山和南山的开发也开始了。

  1985年,西山和南山开发种植完毕,徐家屯注册了一家公司:徐家屯农产品生产经营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之前参加劳动的人,都按照工分的多少分了股,以后就算不干活,也能每年拿分红。后续的工作,就开始招聘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来干,按月发工资了。

  这个时候,粮食产量已经大幅提升,大部分人都能吃饱饭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水果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徐家屯出产的水果,一点也不愁卖。前两三年在县里就卖光了。而且,徐家屯的水果还注册了商标,成了品质保证。

  1985年,12岁的宁安高中毕业,以省状元的身份考上清大,引来了省里、市里的媒体。

  这一次,她不光上了报纸,还上了电视。

  徐家屯的水果产业也上了电视,而且,宁安还详细的介绍了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徐家屯究竟有多么美丽。

  在这之后,徐家屯又发展起了旅游业,吸引的主要是附近的城里人,还有一些搞艺术的人来这里写生、采风。

  徐家屯还成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