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水能载舟(上)(1 / 2)
"倘若陕西的叛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日益恶化,我们又该作何打算呢?"
朱由检的话虽然让原本冰冷如雪的乾清宫暖阁气氛稍有缓和,但在场的大臣修士们仍旧愁眉不展,神情严肃。假如陕西总督武之望奏报的内容没有夸大其词,那就意味着陕西的地方官僚体制已经腐朽至骨髓。
上至陕西巡抚胡廷宴,下至朝廷派出的监察御史皆选择了“欺上瞒下”。
"尊上,南直隶不久即将押送一批新的修炼资源入京,可用于陕西地区,救济受灾的凡人百姓。"
略微思索一番后,户部尚书毕自严站了起来,朝着宝座后的朱由检深深鞠躬回应道。即便几个月前这笔修炼资源的用途就已经确定下来,但是面对如今陕西叛乱这一紧急情况,正如古训所说“事急从权”,此事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在去年七月时,当地就已有灾民揭竿起义,反抗官府暴政了。
如今已过去一个修炼周期,当地的官府仍旧欺天罔地,凡夫俗子之中无人确切知晓那妖孽修真势力已经发展壮大至何种境地,陕西一带的凡人们又在承受着何等炼狱般的生存压迫。
毕竟若非生活环境逼人至绝境,又有哪位修士甘愿举旗反抗?
“准奏。”
片刻犹豫未曾有过,端坐于书牍之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点头,然而眼中深处的惶恐之意却并未稍减分毫。
他清晰记得,在浩渺的历史岁月里声名显赫的“明末修士动乱”,正是在崇祯元年七月之时大规模爆发,并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天下。
尽管今年初,他在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谏言之下,从皇家秘库中调拨灵石,用于补偿九重天关守卫者们长达数月的俸禄欠款,理应不至于重演历史上那次“军队哗变”的惨剧。然而,朱由检依旧不敢有丝毫怠慢。
“陛下,微臣恳请自京都挑选贤能官员奔赴陕西,全面主持剿匪事宜。”
朱由检的目光中略显惊讶,只见兵部尚书王在晋再度站起身来,严峻的面庞之上浮现出一抹决然之色,其言语坚定有力。
此言一出,暖阁内的朝廷官员们皆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
这位王在晋胆魄果然惊人,皇上刚刚答应了户部尚书拨付灵石救济受灾民众,他便紧接着要派遣军队前往剿匪?他难道不怕此举会激发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心中的逆反之意,进而使局势愈发恶化吗?
面对四周同僚异样的目光,兵部尚书王在晋只是紧紧凝视着宝座后的那位帝王。
或许陕西当地的那些“叛军修士”起初只是因为生存困境而奋起抗争,但在历经整整一年的“修炼”之后,恐怕已有不少人忘却了最初的宗旨。
当前这种局势下,一味采取“安抚”或发放救济物资只会助长那些叛军修士们的嚣张气焰,甚至让他们借势官府力量,进一步扩张实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朝廷必须两手准备,随时准备以武力手段,强硬镇压。
对此,案牍后的朱由检默许地点了点头,不禁微微眯起双目,脸上掠过一丝满意的微笑。
根据后世诸多史料记载,陕西农民修士动乱爆发后之所以愈演愈烈,原因之一在于朝廷应对迟钝;另一原因便是明廷对于“剿匪”之事并未展现出足够的决心。
那时的明廷正因“奢安叛军”的东山再起而疲于应付,自然无暇顾及那些手无寸铁的流民百姓。即使陕西的那些“叛军修士”已颇具规模,人数多达数万之众,但明廷上下始终未能引起高度重视,终致局势失控,难以平息。
“爱卿有何人选可以担当此重任?”朱由检深知,对于陕西的叛军修士,绝不可以一味退让,中枢决策必须展现强硬立场。
“启禀陛下,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奇喻曾任陕西巡抚,堪为此次钦差之人。”
↑返回顶部↑